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18:44:34  浏览:872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的通知

民政部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的通知
民政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
现将《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基层政权是我国政权结构的基础。基层政权建设的现状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现在,而且影响我国的未来。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亟待加强,村级组织存在的问题需尽快解决。这种状况已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提到了议事日程。民政部门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增强责任感
,切实地做好基层政权建设日常工作,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这个大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附: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1989年9月11日)
1989年9月8日至10日,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了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座谈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计划单列市民政厅(局)负责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处长以及丹东市政府、市民政局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张德江副部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围绕如何
理顺基层政权建设的工作关系,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为主要议题,展开了认真讨论,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现纪要如下:
一、关于理顺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关系的问题
会议听取了丹东市委、市政府和所属两县两乡关于理顺关系、加强对基层政权建设工作领导的经验。丹东市的做法是:在市、县两级设立基层政权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县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或主管副市长、副县长(有的是党务副县长)任副组长,组织、宣传、
团委、妇联、民政、人事、司法、公安、财政、纪委、体改委等部门负责同志和政府秘书长为成员。领导小组是虚设机构,代表党委、政府在基层政权建设上起领导、决策和统筹作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二、三名干部,由民政局一位副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民政局。领导
小组办公室是常设的实体机构,既是基层政权建设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又是党委、政府主管基层政权建设日常工作的职能部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都有明确的职责范围,都制定了规章制度。在乡镇一级,普遍设立村级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增加了一名民政助理。这样,在市、县、乡三级形
成了一个专抓基层政权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的组织体系,使基层政权建设工作蓬勃开展起来,收到了显著成效。
会议认为,丹东市的经验主要是:市、县领导重视;理顺了关系,建立了一个完善的领导体制,使基层政权建设工作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任务明确,职责清楚,有职有权,工作有序,使基层政权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会议指出,在目前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关系特别是县一级的工作关系
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丹东的经验是个成功的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会议要求,各地要向党委、政府汇报丹东经验,学习和推广丹东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理顺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关系,特别是理顺县一级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关系,争取在县一级把基层政权建设领导机构建立起来。民政部门一定要克服消级等待、无所作为的依赖思想,积极主动地给党委和
政府领导提建议,汇报情况,争取领导的支持,并且逐渐理顺领导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工作关系,把基层政权建设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二、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问题
与会同志交流了各地试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情况。会议认为,村委会组织法从去年六月一日正式试行以后,各地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全国共有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该法的试点工作,其中北京、辽宁、吉林、浙江、福建、湖南、贵州等省、市已在全省范
围内分期分批地全面实施,凡是试点搞得好的地方,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加强了村委会领导班子建设,而且使村委会工作初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了村内各项工作的发展,促进了基层的稳定。实践证明,村委会组织法是一部好法。
但在贯彻执行村委会组织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贯彻这部法律存有疑虑;工作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至今没有试点;有的试点之后,就停顿了。觉得无事可做了。
会议认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村委会组织法是村委会建设的基本法。实行村民自治是党中央在农村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贯彻实施村委会组织法,有利于调动农民当家
作主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村民主化的进程,有利于农村的稳定。村委会组织法是经过全国人大原则通过、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颁布的法律,符合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新的情况,符合八亿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应当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关键是发扬民主,让群众民主选举产生一个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办事公道、热心为村民服务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重点是建立健全村民会议制度,让村民参政议政,民主管理,共同决定村里的大事;第三是,建立健全下设的机构及村民小组,及时解决村里出现
的各种社会问题;第四是,制定一个好的村规民约,维护村里的正常秩序。由于村委会组织法是试行法,因此,在条件成熟的地方,经过试点,可以全面铺开;条件暂时不成熟的地方,可在试点后分别分批实施,也可以分层次逐步过渡;没有试点的地方,要尽快进行试点。
三、关于整顿瘫痪、半瘫痪村委会问题
会议认为,当前部分地区村委会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危及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稳定,带来严重危害,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不及时整顿,就会危害我国政权的肌体,造成严重的后果。会议要求各地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要把村委会的整顿和村党支部的整顿
结合起来;要把整顿村委会与扶贫、经济开发、脱贫治愚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坚决措施,切实解决部分村委会瘫痪、半瘫痪问题。
会议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大气候已经形成,民政部门要抓住时机,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好。解决村委会瘫痪、半瘫痪问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职责,必须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当前,民政部门应当把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重点放在村委会建设上,在这项工作中发挥
好参谋助手作用。



1989年11月15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劳动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开发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劳动部


劳动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开发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劳动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劳资、教育机构,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总后勤部司令部、生产管理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局: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
994〕39号),我部在总结近年来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今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技能开发工作会议的精神,制定了《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开发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意见》的精神,
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开发体系建设工作。

附: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开发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技能开发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全面贯彻《劳动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意
见》),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下,一个包括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竞赛、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咨询与指导等内容的职业技能开发体系已逐步形成。
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劳动法》,促进新型劳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体落实《纲要实施意见》,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开发体系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职业技能开发法制建设工作,做到依法行政,按章办事。
(一)要加快配套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职业技能开发法》已报送国务院审议,力争1995年修订颁布《技工学校工作条例》、《技工学校教师职务条例》和《从事技术工种劳动者就业上岗前必须培训的规定》等规章以及《关于设立“中华技能大奖”试行办法》、《在技工学校
、职业(技术)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毕(结)业生中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的通知》和《关于高级技工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章性文件,并抓紧起草《企业职工培训条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争取1997年底前出台《工人考核条例(修订)》。
(二)各地区、各部门要抓住贯彻实施《劳动法》的有利时机,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加强职业技能开发法规制度的建设,把职业技能开发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到2000年建立起国家与地方、部门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开发法律、法规体系。
二、加快职业分类与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工作。
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依据。根据《劳动法》第六十九条:“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规定,劳动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
资格工作委员会,”指导和组织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工作。1995——1996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组建专家队伍、开展社会调查、进行职业分析和评价、确定职业分类名称、定义及职业资格标准,争取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同时,要着
手制定或修订部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
到2000年,初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体系,以适应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宏观调控,实现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市场规律有序运行。
(一)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在调查研究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提出职业技能开发事业的发展规划,并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职业技能开发“九五”规划和2010年设想。
(二)各地区、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实体的积极性,扩大培训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技工学校和其它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实体
,要通过职业需求预测,面向劳动力市场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要鼓励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提高培训效益;劳动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技工学校,具备条件的,可向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实体提供师资和教学、实习场地等方面的服务。
(三)要通过就业政策,鼓励引导用人单位优先录用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就业;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实体要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加强职业指导服务,开设职业咨询与指导课程,对初次就业和再次就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咨询与指导。
(四)各地区、各部门在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要认真贯彻执行《职业培训实体管理规定》和《从事技术工种劳动者就业上岗前必须培训的规定》,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实施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治理整顿,使培训按照市场规律
有序运行。
四、进一步深化技工学校改革,把技工学校办成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技能开发的重要基地。
(一)技工学校要紧紧围绕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适时调整布局和专业设置,把技工学校办成以培训中、高级各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多功能、职前职后培训相衔接,并与整个职业技能开发体系建设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技能开发的重要基地。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
要,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到2000年每校在校生数由现在的420人增加到500人以上。
积极发展高级技工学校。要在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中组建一批高级技工学校。到2000年全国高级技工学校要达到50—60所,每校年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要达到200人以上,办学规模达到900人。有条件的技工学校,应积极举办高级技工班。
(二)要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法》及其他有关的法律法规,实行技工学校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技工学校等职业技能培训实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制定规划,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要特别注意对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到2000年,技工
学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基本达到任职资格标准,文化理论课教师60%以上达到大学本科毕业水平和相应的技能要求。同时还要努力解决好教师职称、工资待遇、住房、医疗和进修等实际问题。
(三)要积极争取国家通过有关政策、规定,认真落实和解决技工学校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实体校办产业减免税费问题、高级技工学校基本建设投资立项问题,以及毕业生待遇问题;继续推进技工学校招生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使之与劳动力市场相衔接。
五、积极推动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职业培训制度的工作。
(一)《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各地区、各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推广典型,配合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和推动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职业培训制度的工作。
企业职业培训工作应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目前应加强在岗职工的提高培训,缓解技术工人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要加强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评聘与管理工作,总结技师、高级技师的管理经济,宣传他们的业绩,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的作用。要从实际出发搞好富余人
员转岗转业训练,为实现“再就业工程”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二)要重视小型企业、乡镇企业的职业培训工作,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实体要积极承担这些企业的培训任务。到2000年基本形成以公共培训实体为主、企业自办、联办培训为辅的格局。
六、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逐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一)按照《劳动法》和《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的要求,积极推动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工作。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并颁布实施办法和国家鉴定所(站)的具体条件要求。对国家鉴定所(站)要严格审查
,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在保证鉴定质量的基础上稳步发展。

(二)要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资格认定工作,制定考评员资格的具体要求,做好考评员资格培训,严格考核,加强管理。
(三)要加快试题库建设。1995年底要完成首批确定50个试点工种的国家试题库,并逐步扩大范围。各地必须从规定的题库中提取试题实施鉴定。尚未建立国家试题库的工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新颁布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的要求组织编制
暂用试题。
(四)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行政部门综合管理的重要方面。少数行业特有工种范围、鉴定规范、实施办法、鉴定指导中心经劳动部核准后,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五)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建立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并重制度。
1.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关于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毕(结)业生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的通知》,做好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职业技能培训实体毕(结)业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加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逐步在部分工种(职业)从业人员中推行凭证开业制度。各地区、各部门要在贯彻落实《关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问题的通知》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要认真研究
和探索这方面的经验,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保护劳动者与消费者利益,维护正常职业秩序,推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3.要逐步扩大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试点工种,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与国家就业制度相衔接。到2000年,要在100多个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与消费者利益的工种(职业)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4.加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和技师评聘的综合管理。积极指导和支持企业工人的技术等级和技师资格的考核和评审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服务。
七、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评选“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活动。
为促进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职工学习职业技能,走岗位成才之路,增强职工职业荣誉感与敬业精神,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要抓紧建立竞赛培训基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强化培训竞赛选手。劳动部定期组织全国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和评选中华技能
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活动。同时,将筹备成立“中国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基金会”和“中华技能大奖基金会”。
八、建立职业技能开发的信息网络和统计制度。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状况,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建立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信息网络和统计制度,是指导职业技能开发,促进就业和劳动力合理配置与有序流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状况,与计划统
计部门主动合作,先在县、地(市)范围进行劳动力需求预测的试点工作。
九、积极开辟职业技能开发的经费渠道。
(一)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将职业技能开发纳入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力争设立职业技能开发专项基金,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职业技能开发补助专款,保证必要的投入。
(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咨询服务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有偿服务,并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实体的校办产业,以扩大经费的来源。
(三)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统筹管理企业职工培训经费。
(四)各地区、各部门应在就业经费中拨出一定比例用于就业前培训,在失业保险基金中拨出一定比例用于转业培训。
(五)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本行业发展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增加对本行业职业技能开发事业的投入。
十、贯彻实施《劳动法》和《纲要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开发体系是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促进劳动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跨世纪工程”。
各地区、各部门要以《劳动法》和《纲要实施意见》为依据,认真、严肃地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范围,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和措施,具体落实;要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团结协作,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我国职业技能开发体系的建设。



1995年6月12日

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令63号



第一条 为合理利用海域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域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海域,是指毗邻本省陆地的平均高潮线以下的海域及其水面、水体、海床和底上。
本办法所称的海域使用,是指在某一固定海域连续从事三个月以上的排他性开发利用活动。
使用海域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沿海滩涂围垦造地、重要滨海湿地保护等用海项目,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海域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海域生态环境和擅自占用海域。
第四条 海域使用实行使用证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需使用海域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领取海域使用证后方可使用海域。
第五条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毗邻本行政区域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协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海域使用实行统一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
第七条 鼓励海域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海域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水平;加强闽台海洋科学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对在保护和合理利用海域以及进行有关的科学研究等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奖励。
第八条 沿海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重点保护下列海域:
(一)经批准设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海域;
(二)各种完整、典型的海洋自然生态系统海域;
(三)珍稀、濒危的海洋动植物物种集中生长、栖息、繁衍的海域;
(四)珊瑚礁、红树林等对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种生长海域;
(五)保存有人类文化遗产、自然历史遗迹或者典型自然景观的海域;
(六)其他需要保护的海域。
第九条 使用海域面积700公顷以上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使用海域面积100公顷以上700公顷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使用海域面积330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使用海域面积30公顷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跨行政区域使用海域的,由其共同上一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条 海域使用权可以通过申请方式取得,也可以通过招标或者拍卖的方式取得。招标或者拍卖方案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通过申请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申请书之日起30日内签署审核意见,并按前条规定的审批权限报人民政府批准后,颁发海域使用证。
同一项目需要使用海域,应当一次提出申请,不得化整为零,分散报批。
第十一条 单位和个人申请办理海域使用证时,应当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海域使用申请书;
(二)申请使用海域的位置、面积、使用年限和用途;
(三)相关的资信证明材料;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 改变海域使用证核定的用途、转让海域使用权或者海域使用证有效期满需要续期的,必须经有权机关批准后,由原发证的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海域使用变更登记手续。
依法出租海域使用权但未改变使用证确定用途的,应当向原发证的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核准登记手续。
第十三条 海域使用证实行年审。海域使用证由省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伪造。
第十四条 使用海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海域使用金。海域使用金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收。收取的海域使用金必须全额上缴财政,主要用于海域的整治、保护和管理。
海域使用金的具体征收管理办法由省财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五条 在海域使用证核定的使用期限内,国家因建设需要收回海域使用权,给海域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给予合理补偿。
第十六条 取得海域使用权满一年未使用海域的,由原发证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无偿收回海域使用权,注销海域使用证。
第十七条 海域使用权发生争议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处理。在海域使用权争议未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海域使用现状。
第十八条 未依法取得海域使用证或超越海域使用证核定范围使用海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补交海域使用金,并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九条 未经核准擅自转让、出租海域使用权,以及未经批准擅自改变海域使用用途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收回海域使用权。
第二十条 涂改、伪造海域使用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1年6月1日起施行。本办法施行前已经使用海域的,须在本办法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办理海域使用证。


2001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