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需要修改的铁路规章目录(68件)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4 04:14:45  浏览:905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需要修改的铁路规章目录(68件)

铁道部


需要修改的铁路规章目录(68件)
铁道部

目录

客运列车运送铁路文件办法
(80)铁办1900号 1980年11月13日
关于分级负责接待和处理上访问题的暂行办法
(85)铁办1083号 1985年10月16日
信访办案工作暂行办法
(85)铁办1083号 1985年10月16日
通过信访渠道提供信息暂行办法
(85)铁办1083号 1985年10月16日
铁道部公文处理办法
铁办〔1987〕1277号 1987年12月17日
铁路系统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实施细则
铁办〔1989〕135号 1989年2月11日
铁路货车篷布管理办法
(78)铁运1110号 1978年9月25日
东风、东风2、东风3型内燃机车大修规程
(73)交铁工2740号 1973年
铁路机车运用规程
(80)铁机700号 1980年5月6日
铁路机务部门机械动力设备鉴定办法
(81)铁机543号 1981年
铁路行车事故救援规则
(83)铁机750号 1983年7月
铁路内燃、电力机车轮乘制暂行办法
(84)铁机600号 1984年
车辆滚动轴承轴箱油润装置检修细则
(79)铁辆638号 1979年4月22日
罐车配属及维修运用管理暂行办法
(80)铁辆434号 1980年3月11日
铁路货车运用维修规程
(81)铁辆475号 1981年12月28日
铁路货车站修规程
(81)铁辆500号 1981年12月29日

货车检修工艺规程
(81)铁辆2036号 1981年12月8日
铁路客车段修规程
(84)铁辆308号 1984年3月2日
车辆空气制动装置检修规则
(84)铁辆409号 1984年3月9日
货车段修、配件质量鉴定办法
(85)铁辆209号 1985年3月1日
铁路客车运用维修规程
(85)铁辆973号 1985年9月14日
铁路冷藏车运用维修规程
(81)铁工务1692号 1981年10月12日
铁路运营房建系统工作报表
(81)铁工务1692号 1981年10月12日
铁路非贸易外汇留成暂行管理办法
(81)铁财1261号 1981年8月10日
铁路施工企业流动资产管理办法
(82)铁财576号 1982年4月3日
铁路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82)铁财576号 1982年4月3日
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
(83)铁财1312号 1983年9月17日
专运出国人员费用开支的规定
(85)铁财字501号 1985年8月16日
铁路运输收入工作规则
(83)铁财1312号 1983年9月17日
铁路运输收入稽查工作规则
(83)铁财1312号 1983年9月17日
铁路运输收入会计规则
(83)铁财1312号 1983年9月17日
铁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办法
(85)铁财872号 1985年8月13日
铁路运输会计制度
铁财〔1987〕1032号 1987年
施工企业会计制度补充规定
铁财〔1991〕48号 1991年1月23日

铁道部标准化管理办法
(79)铁科技1762号 1979年11月16日
关于由部科技情报研究所统一管理国外科技资料的规定
(81)铁科技2145号 1981年12月23日
内燃机车鉴定暂行条例
(82)铁科技168号 1982年2月4日
铁路运输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条例
(85)铁科技359号 1985年4月8日
铁道部质量奖奖励办法
(87)铁科技297号 1987年3月28日
铁道部科学技术成果部级鉴定办法
(87)铁科技1015号 1987年11月30日
铁路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暂行规定
铁科技〔1988〕399号 1988年4月21日
铁路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
铁科技〔1988〕399号 1988年4月21日
铁路主要技术政策
铁科技〔1988〕653号 1988年7月22日
关于加强知识分子工作的补充规定
(84)铁党劳字第134号 1984年11月30日
铁路高等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暂办法
铁人劳〔1989〕168号 1989年12月8日
关于禁止在旅客列车上随地吐痰、乱扔脏物和不吸烟车厢内吸烟的规定
1985年9月2日
货物列车防火安全管理试行办法
(84)铁公安598号 1984年7月9日
铁路行政监察工作办法(试行)
铁监〔1989〕34号 1989年4月8日
机车车辆检修列车管理办法
(74)交计字341号 1974年2月20日
铁路线路战时指挥所办法
(74)交计字299号 1974年2月13日
关于计划任务书编制和审批的规定
(80)铁计100号 1980年1月

非铁道企业制造铁路生产、分配销售暂行规定
(86)铁计652号 1986年7月7日
铁路工业统计规则
铁计〔1987〕833号 1987年9月7日
铁路基本建设安全监察暂行办法
(80)铁基665号 1980年4月21日
铁路勘测设计单位试行技术经济责任制实施办法
(84)铁基433号 1984年3月24日
铁路基本建设项目包干经济责任制实施办法
(84)铁基767号 1984年5月28日
铁路基本建设工程承发包合同制实施办法
(84)铁基字780号 1984年5月31日
铁路基本建设承发包工程技术监察暂行办法
(84)铁基779号 1984年5月29日
铁路工程建设规范管理办法
(85)铁基字987号 1985年9月16日
改革设计原则与标准的暂行规定
铁基〔1986〕474号 1986年6月5日
铁路基本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办法
铁基〔1987〕269号 1987年3月19日
铁道部优秀工程设计奖评选办法
铁基〔1988〕690号 1988年7月28日
铁道部优秀工程勘察奖评选办法
铁基〔1988〕690号 1988年7月28日
铁路电气化、通信、信号、电力设计内容改革暂行规定
铁基〔1989〕16号 1989年2月18日
铁道部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审查的规定
铁基技〔1989〕49号 1989年3月9日
铁道部优质工程奖评选与管理办法
铁建〔1990〕99号 1990年6月7日
铁路工程施工监理试行规定
铁建〔1991〕91号 1991年7月6日
铁路施工企业使用民工管理暂行规定
铁建〔1991〕155号 1991年11月26日



1991年12月31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配置暂行办法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办公厅


关于印发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配置暂行办法的通知



锡署办发(2005) 59号

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行署有关委、办、局:

 《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配置暂行办法》已经盟委、行署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五年五月十八日


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配置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加快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资源优势尽快向经济优势转化,现就煤炭资源配置提出如下暂行办法:

一、煤炭资源配置原则

(一)坚持积极、科学、合理、高效的原则;

(二)坚持向煤转电、煤化工和煤炭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倾斜的原则;
 
(三)坚持向具有较强实力的国内外大型企业倾斜的原则;

(四)坚持向能够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项目倾斜的原则。

二、煤炭资源配置条件

(一)原则上要符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矿业权设置及重点项目转化项目资源配置管理工作的意见》(内政字[2004]281号)规定的要求;

(二)具有一定的就地转化能力,被确定为全盟重点工业项目;

(三)国有老矿山企业原则上在原有矿区外围扩大矿区范围,一次性解决生产接续问题。对个别国有老矿山企业可在矿区外一次性配备一定的煤源。

三、煤炭资源配置程序

项目业主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并经初审同意后,在项目所在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报上级有关部门核准项目时,行署及有关部门可以作出资源配置承诺。项目开工后,按优惠政策配置相应的资源量。

四、探矿权的取得和优惠办法

(一)除胜利煤田、白音华煤田等国家规划区以外,其它煤田由行署委托锡林郭勒国鑫矿业公司(以下简称国鑫公司)及其它由行署或旗县市人民政府出资的企事业单位依法申请和办理探矿权,由各项目业主按规划垫资勘查。

(二)对小型零散、地处边远、地质勘查程度较低、开发利用条件较差的煤田,经行署同意,由项目业主直接申请和办理探矿权。
(三)垫资勘探的业主和企业所垫付勘查资金,第一年按20%、第二年按10%、第三年起按当年银行贷款利率分别计算收益,收益计入该业主地质勘查总投入中,并从拟转让的采矿权价款中抵顶或待采矿权出让后返还给垫资业主,抵顶后所余采矿权价款按年实际产量逐年交纳。

五、采矿权的取得和优惠办法

(一)对行署及旗县市人民政府出资或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专项资金探明的,并获得详查以上储量的煤田,项目业主可依法通过招拍挂等方式有偿取得采矿权。对政府招商引资的煤炭转化重大项目,可协议取得采矿权。

(二)对行署委托国鑫公司取得探矿权的煤田,国鑫公司与项目业主签订垫资勘查合同,由项目业主垫资勘查。工作程度达到详查以上的煤田,可通过转让的方式有偿取得采矿权。具体优惠办法如下:

1、按项目开发规模及所需,为项目业主配置30年的资源需求量,预留20年的后备资源量。价款优惠标准:垫资比例为80%的,按最低出让价格褐煤1.5元/吨的70%收取价款;垫资90%的,按最低出让价60%收取价款;垫资100%的,按最低出让价的50%收取价款。
2、除为项目业主核定的资源量外,其余资源量可按最低出让价格褐煤1.5元/吨转让给垫资勘查业主或其他业主,所形成的矿权转让收益20%归垫资业主。
3、对煤炭转化项目、全额垫资、当年完成勘查、当年开工建设的项目,所需资源量减免采矿权转让价款。

(三)由项目业主直接申请取得探矿权的煤田,探明资源后,按规定程序申请取得采矿权。

六、矿权的管理

(一)获得采矿权的项目业主必须按核准的项目内容进行煤炭资源开发及转化。如业主违反项目合同,私自转让、出租或炒作采矿权,行署给付50%的勘查垫付资金后,有权收回所探明资源。

(二)垫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风险投入,由垫资业主自行负责。

(三)盟国土资源局负责收取矿业权价款。采矿权人所缴价款,除按规定上缴自治区外,其余部分由行署和煤田所在地旗县市区按照6:4比例进行分配。所收矿业权价款重点用于煤炭资源勘查,可适度安排其他急需和紧缺矿产勘查。

七、附则

(一)本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执行。执行中如与自治区有关规定不符,按自治区规定办理。

(二)本办法由盟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山西省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


山西省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0年5月28日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管理,促进体育经营活动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体育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体育经营活动是指以体育活动为内容和手段,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的营利性的活动,包括:
(一)经营性的体育俱乐部、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度假村、体育场馆和其他有固定体育设施的场所的体育经营活动;
(二)经营性的体育竞赛、表演、健身、健美、娱乐活动;
(三)经营性的体育培训、辅导、咨询、信息服务;
(四)经营性的体质测定、体育康复活动;
(五)体育经纪活动、体育广告、展览及体育彩票的销售活动;
(六)利用体育竞赛、表演、专用标志或以体育组织名义进行的经营活动,以及其他体育无形资产的商业性开发;
(七)体育活动、竞赛、表演及有关体育节目播映权的有偿转让;
(八)其他体育经营活动。
第四条 体育经营活动所涉及的体育项目,是指经国际体育组织认定的、国家体育主管部门批准开展的和具有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作用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具体项目由省体育行政部门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五条 体育经营活动应当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工作的领导,引导和扶持本行政区域内体育经营活动的发展。
第七条 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兴办体育经营场所,从事健康有益的体育经营活动。
鼓励、支持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组织和个人(以下称体育经营者),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培养优秀体育运动人才服务,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体育经营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和贯彻执行有关体育经营活动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体育经营活动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制度;
(三)制定各类体育经营活动的从业条件、标准和审批程序,对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体育经营者进行审查;
(四)对体育经营活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县级以上工商、公安、税务、物价、财政、卫生、规划、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体育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条 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对体育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申办与审批
第十一条 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应当具备与经营项目相适应的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体育经营活动要求的场所;
(二)有必要的资金、符合国家标准的设施、设备和器材;
(三)有取得资格证书的体育专业人员;
(四)必须有安全保障条件;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 从事专业技术性强、危险性大以及社会影响大的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的,应当经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审查批准,领取体育经营许可证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具体项目由省人民政府公布。
从事体育竞赛、表演等临时性体育经营活动的,应当经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审查批准,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三条 对体育经营活动的审查批准实行分级管理。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四条 申请领取体育经营许可证的,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一)申请书及有关证明资料;
(二)合同或协议书副本;
(三)体育场所、设施、设备和器材的资料;
(四)体育专业人员的资料;
(五)其他必要的资料。
申请从事危险性大的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的,应当同时提供可行性论证报告。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答复。予以批准的,发给体育经营许可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申请者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举办临时性体育经营活动的,应当提前30日提出申请并提供有关资料。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应当在接到申请书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第十七条 在体育经营活动中从事教练、培训、辅导、咨询、体质测定、体育康复、救护等工作的人员,应当取得体育专业人员资格证。
获得教练员技术等级职称或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从事相应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的,可以直接领取体育专业人员资格证。
第十八条 从事体育经纪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按照有关经纪人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经纪资格证书。
第十九条 体育经营者需要变更经营项目或内容的,应当到原审批机关审批,办理变更手续。

第三章 经营与管理
第二十条 体育经营者应当依法从事体育经营活动,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一条 体育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保证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自觉接受监督检查。
体育经营者应当按照物价管理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明码标价,合理收费。
第二十二条 从事体育经营活动所使用的场所、设施、设备和器材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其安全和正常使用。
体育经营者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危及消费者安全的事项,应当作出真实说明和明确警示,采取措施防止危害发生。
第二十三条 体育经营者不得聘用未取得体育专业人员资格证的人员从事教练、培训、辅导、咨询、体质测定、体育康复、救护等工作。
第二十四条 体育经营者利用体育广告、销售体育彩票等方式筹集体育资金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
第二十五条 将体育竞赛、表演和有关体育节目的播映权有偿转让给视听传播组织公开播映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利用体育竞赛、表演、专用标志或以体育组织名义进行经营活动,以及从事其他体育无形资产的商业性开发的,必须经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主办者、体育组织、体育专用标志和体育无形资产所有权人的许可。
第二十七条 体育经营场所不得接纳未取得经营资格的组织和个人从事体育经营活动。
第二十八条 体育经营场所所容纳的消费者不得超过核定人数。
体育场所的人员容量由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会同公安部门核定。
第二十九条 禁止在体育经营活动中从事渲染暴力、封建迷信、赌博、色情和其他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活动。
第三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买卖、租借、转让体育经营许可证和体育专业人员资格证。
第三十一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体育经营场所,不得侵占、破坏体育经营场所的设施、设备和器材,不得非法向体育经营者收取费用和要求提供无偿服务。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批准或未取得体育经营许可证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责令停止体育经营活动,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体育专业人员资格证,从事教练、培训、辅导、咨询、体质测定、体育康复、救护等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责令改正,可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暂扣或吊销体育经营许可证:
(一)聘用未取得体育专业人员资格证,从事教练、培训、辅导、咨询、体质测定、体育康复、救护等工作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经营项目或内容的;
(三)体育经营场所所容纳的消费者超出核定人数的;
(四)没有配备与经营项目相适应的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的;
(五)体育场所、设施、设备和器材不符合国家标准的;
(六)体育经营场所接纳未取得经营资格的组织或个人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
第三十五条 伪造、涂改、买卖、租借、转让体育经营许可证和体育专业人员资格证的,由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至三倍的罚款,涂改、买卖、租借、转让的体育经营许可证和体育专业人员资格证予以吊销,伪造的予以没收;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在体育经营活动中从事渲染暴力、封建迷信、赌博、色情和其他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活动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体育经营者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2000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