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进口食油接运管理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8 17:59:53  浏览:833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进口食油接运管理暂行办法

商业部


进口食油接运管理暂行办法

(1990年8月25日商业部以(90)商油字第197号文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进口食油接运工作的管理,按照国家计划切实完成进口食油接运任务,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口岸和内地的国家粮食部门接卸、转运、接收商业部安排的进口食油,均执行本办法。
第三条 接运进口食油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港口进口食油接运单位(以下简称接运单位)要牢固树立为收油单位服务的思想,加强全局观念,加强与口岸有关部门和收油单位的联系,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收油单位要积极配合接运单位努力做好接运工作。

第二章 接运计划
第四条 根据国家确定的年度食油进口计划,商业部按照“先中央后地方、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结合港口接卸转运能力、食油合理运输流向等,统筹安排各港口的食油接运计划。
为加强对社会食油进口的宏观调控,逐步将各行业的食油进口纳入计划轨道,统筹安排国内食油市场,各接运单位代地方和外贸部门中转进口食油必须事先征得商业部同意,在不影响中央计划的前提下由商业部统一安排。
第五条 凡经商业部确定下达的接运计划,各接运单位和收油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局(厅)要认真执行,按时完成。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港口和收油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分配计划时,由商业部予以调整,并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收油站(港)点的变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局(厅)统一与接运单位联系办理。属于接运单位需要变更调整收油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收油站(港)点时,需征得收油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局(厅)同意。
第六条 商业部根据外轮到港预计,将接卸通知单提前通知接运单位和口岸所在地省、直辖市粮食局(厅)。接运单位凭此通知单主动与港务、食品卫生检验、商品检验、卫生检疫、外代、外运、边防、海关等部门取得联系,做好油轮抵港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第三章 接卸和发运
第七条 接运单位接到外贸单位提交的洁净的全套进口单证(包括对外合同正本、产地证书、质量证书、重量证书、正本提单、发票等)后,在外轮靠岸后三天内到口岸卫生检疫所、食品卫生检验所和商检局办理报验手续。
第八条 油轮到港联检完毕后,接运单位派专人登轮会同检验部门办理货物交接手续。
第九条 船靠码头后,接运单位按外贸单位提供的提单所载重量接收进口食油。经商品检验、卫生检验部门验质检斤,发现品质不符、进水、变质、短重等情况时,接运单位应当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在对外合同规定的日期内提出索赔单证,便于外贸单位对外索赔。
第十条 开泵卸油过程中,接运单位应当委托外轮代理公司登轮监卸,要有详细的卸油时间事实记录。经外轮船长签字确认后,连同速遣费/滞期费计算单及时上报商业部。商品检验、卫生检验出证后,接运单位要及时将其正本寄送有关外贸单位、副本寄存商业部和有关收油单位。
第十一条 口岸发往内地的进口食油,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粮油调运管理规则》第五章的有关规定。根据商业部下达的进口食油分配计划,接油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局(厅)要主动与接运单位联系,做好收油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将具体收油单位及到站(港)名称和数量报有关接运单位。接运单位凭此计划安排好劳力、装具,落实运输工具,切实做好发运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按铁路、交通部门的规定,及时提出分旬的均衡要车(船)计划和日托运计划。
第十二条 接运单位通过铁路转运进口食油所需的油罐火车,原则上由接运单位负责组织,收油单位应给予积极的配合。对油罐火车的使用、管理及责任、费用、计量等执行《商业部门自备油罐火车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 接运单位发运进口食油,必须将所发该批进口食油的《商品检验证书》(包括《重量检验证书》和《品质检验证书》)、《食品卫生检验证书》和其他单证一并随车(船)同行。发运毛油要在有关货运单证上加注“精炼后方可食用”。

第四章 责任划分
第十四条 接运单位和收油单位在处理商务问题时,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协商解决。
第十五条 口岸发往内地的进口食油,以口岸商品检验部门出证确认的重量为准,在装车(船)以前发生的一切损耗由接运单位负担;在装车(船)以后发生的定额运输损耗由收油单位负担;超过运输定额损耗的减量,应当视作食油运输事故——亏量。如确系错装、漏装、计量差错的,收油单位要会同接运单位查明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定额运输损耗的计算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粮油调运管理规则》第六章的有关规定。
发生事故属于承运部门责任的,由接运单位协助收油单位按规定向承运部门索赔。
第十六条 接运单位和收油单位的其他具体责任划分以及事故处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粮油调运管理规则》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章 费用、结算和报表
第十七条 接运单位发往收油单位的进口食油在车(船)开动以前发生的一切费用由接运单位负担;从车(船)开动后到收油单位收清为止发生的一切费用,由收油单位负担。
第十八条 接运单位接转的进口食油,在口岸应当负担的费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凡涉及有关增加收油单位收费标准等问题,须报经商业部批准。
第十九条 进口散装毛菜油的油脚损耗,由商业部负担千分之四,其余部分由接运单位承担。接运单位一律不准将油脚发给收油单位,违反者,负担全部经济损失。
第二十条 接收进口食油,按商业部统一规定的价格向收油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局(厅)指定的经营单位结算。港口接运单位发运进口食油,按商业部核定的中转费用直接向收油单位核收。
中转费用包括:商检费、卫检费、外代手续费、港口建设费、港务费、卸船费、港口储存损耗。
报关费和海关监管费由有关进口经营单位负担。
第二十一条 各收油单位必须按进口食油分配计划提前做好资金准备,严格执行结算纪律。要按规定及时支付货款(包括费用),不准随意拒付、拖欠、挂帐。
第二十二条 各接运单位要认真做好统计工作,按时向商业部报送《商业部进口食油接收、转运情况月报》(见附表——略)。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接收进口食油工作中有关铁路、交通部门的托运手续、收费标准、商务处理等事宜,按铁路、交通运输规章制度办理。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商业部食油主管单位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贵阳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规定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


贵阳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规定
  (2006年7月18日贵阳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2006年9月22日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 2006年9月27日公布 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公正、廉洁地履行职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三条 市、区、县(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
  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日常工作由同级检察机关承担,所需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第四条 检察机关承担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具体职责:
  (一)研究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规律;
  (二)制定预防职务犯罪的制度、对策、措施;
  (三)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四)定期组织考核,公布考核结果;
  (五)预防职务犯罪的其他工作。
  第五条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负有以下责任:
  (一)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管理;
  (二)指导、监督下级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三)落实整改建议,报告整改情况;
  (四)定期向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委员会报告情况;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
  金融机构对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大额资金流动、可疑支付交易应当实行监控、预警报告制度。
  第六条 检察、审判、监察、审计机关,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督促发案单位建立、完善、落实相关制度;
  (二)结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开展个案、专项、系统预防工作;
  (三)向有关单位通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情况;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七条 检察、审判、监察、审计机关应当对有关单位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书面方式提出建议、意见。被建议单位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建议、意见内容包括:主要情况、存在问题、具体建议、整改要求和时限。
  建议、意见和整改结果,应当书面报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委员会。
  第八条 对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检察机关应当会同监察、财政、审计、发展和改革行政管理等部门,与建设单位建立联系制度,成立联系协调小组,聘请联络员,采取以下措施,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一)针对项目特点,制定、实施预防制度;
  (二)加强项目招投标的监督;
  (三)开展警示教育;
  (四)实行专家咨询制度;
  (五)建立资金拨付登记、跟踪制度,监督资金使用情况;
  (六)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
  第九条 推行乡镇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集中监管制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
  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指导村民委员会加强以下管理制度:
  (一)规范财政专户管理;
  (二)完善财务报帐制度;
  (三)实行分管、主管负责人资金双签拨付制度;
  (四)实行民主理财、监督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等情况;
  (五)定期公布帐目。
  第十条 建立、实行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活动中的违纪、违法和职务犯罪档案查询制度。
  监察机关应当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由监察机关立案,并且已经结案的违纪行为档案。
  检察机关应当建立由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或者经人民法院裁判行贿犯罪的档案。
  第十一条 单位和个人查询违纪、违法和职务犯罪档案,应当提供书面申请、单位证明或者身份证件。证明、证件齐全、有效的,监察、检察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日内告知查询结果。
  第十二条 对国家工作人员违纪、违法处理的决定作出后15日内,有关单位应当向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委员会备案。
  备案材料包括:违纪、违法人员的基本情况、主要事实、处理情况。
  检察、监察机关应当对违纪、违法备案情况进行研究,提出预防措施,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委员会同意后实施。
  第十三条 下列人员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
  (二)乡、镇、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干部;
  (三)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
  审计的方法、内容、程序、处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审计报告抄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委员会。
  第十四条 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机构,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
  第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的,依据《贵州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利用行贿、欺诈、出具虚假报告等手段从事不正当竞争或者违法犯罪活动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限制其在一定期限内参与本市相关领域的经济活动。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吉林省促进科技企业发展条例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吉林省促进科技企业发展条例

(2004年11月26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我省科技企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科技企业是指以技术创新为主旨,主要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的企业。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对科技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工作,促进科技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第二章 确认与管理

第四条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到所在地市(州)以上人民政府科技行政部门申请,确认为科技企业:(一)在吉林省辖区内注册的企业;(二)以技术创新为主旨,以新产品研制、开发、生产和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主要业务;(三)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四)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技术性收入占年总收入的20%以上,每年用于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3%(开业不足一年的新办科技企业不受此项限制)。

第五条市(州)以上人民政府科技行政部门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办理完结。对于符合条件的,予以确认;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确认,并将办理结果和理由书面通知申请企业。

第六条经确认的科技企业变更经营范围、设立条件、合并、分立、迁移或者停业的,应当及时把变更情况报原办理确认手续的科技行政部门备案或者取消。


第三章 鼓励与扶持

第七条鼓励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向科技企业发展。

第八条鼓励各类组织和个人利用专利、专有技术等科技成果领办、创办科技企业,享受国家和省有关的扶持政策。

第九条鼓励科技企业申请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项目,政府各部门应当优先给予支持。

第十条鼓励科技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在省内首次生产的发明专利产品,由企业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择优给予资金扶持。

第十一条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当积极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优先给予贴息贷款和信贷支持。

第十二条科技企业享受下列优惠政策:(一)科技企业自确认之日起,对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所得,免征营业税;(二)新创办的独立核算的主要从事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科技企业,自确认之日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三)科技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全部计入管理费用。对赢利的工业类科技企业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四)科技企业培训在职员工发生的费用可以计入管理费用;(五)科技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兴办中试基地、工业性试验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实验室等科研、开发机构,享受国家和省相关的优惠政策;(六)科技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政策规定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待遇。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企业和有关人员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扶持科技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第四章 保护与服务

第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下列侵犯科技企业权益的活动:(一)剽窃、篡改、假冒或者以其他方式侵犯科技企业知识产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所有权;(二)侵犯科技企业的技术经济权益或者泄露商业秘密;(三)侵占、挪用科技企业的财产及各类专项资金;(四)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科技企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五)侵犯科技企业其他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在为科技企业办理相关手续时,应当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提供方便。

第十七条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定,对科技企业歧视刁难、办事故意拖延的,科技企业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投诉。

第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科技行政部门应当在科技信息、科技文献资料、科技成果的推广利用、科技市场等方面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通过弄虚作假被确认为科技企业的,由原确认机关取消确认,有关部门追回其享受优惠政策所获得的利益;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二十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损害科技企业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其他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十二条本条例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