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人员编号代码编制原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3 11:52:38  浏览:830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人员编号代码编制原则

建设银行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人员编号代码编制原则
建设银行



为适应建设银行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和使用,根据信息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需要,制定本代码编制原则。
一、适用范围
本代码适用于建设银行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信息处理和中国建设银行工作证编号。
二、编码原则和结构
人员编号由12位数字组成,其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6位数字行政区划码,6位数字人员顺序码。
1.行政区划码
行政区划代码原则上采用国标码(GB2260-91)的编码规则和结构,为解决我行一地多行的实际情况,作部分调整和补充,分段定义如下:
第一、二位01表示总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按国标码编制,其排列顺序如下:
总 行 01 河 南 41
北 京 11 湖 北 42
天 津 12 湖 南 43
河 北 13 广 东 44
山 西 14 广 西 45
内蒙古 15 海 南 46
辽 宁 21 四 川 51
吉 林 22 贵 州 52
黑龙江 23 云 南 53
上 海 31 西 藏 54
江 苏 32 陕 西 61
浙 江 33 甘 肃 62
安 徽 34 青 海 63
福 建 35 宁 夏 64
江 西 36 新 疆 65
山 东 37
哈尔滨投资高等专科学校 02
常州财经学校 03
兴城疗养院 04
第三、四位表示省直辖市(地区、州、盟及国家直辖市所属市辖区和县的汇总码),计划单列市。其分段定义如下:
01~20 表示省直辖市;
21~49 表示地区(州、盟);
50~70 表示计划单列市。具体如下:
哈尔滨 2350 宁 波 3357
沈 阳 2151 武 汉 4258
大 连 2152 成 都 5159
长 春 2253 重 庆 5160
西 安 6154 厦 门 3561
青 岛 3755 广 州 4462
南 京 3256 深 圳 4463
90 表示省直辖行政单位。
第五、六位表示县(市辖区、地辖市、省直辖县级市、旗)。其分段定义如下:
01~18 表示市辖区或地辖市;
21~80 表示县(旗);
81~99 表示省直辖县级市。
2.分行机关编码
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分行机关的编码是110100、120100、310100。
省(自治区)分行机关的编码是1、2位省级编号,后4位为0。
例如:河北省分行机关130000。
计划单列市分行机关的编码是前4位计划单列市级编号,后2位为0。
例如:广州市分行机关446200。
地(市、州、盟),县支行机关的编码由各省分行确定。
3.一地多行编码原则
一地多行自定义代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按国标码的编码原则确定。即省直辖市区域内一地多行自定义代码在行政区划代码第3、4位01~20内扩充;地区(州、盟)区域内一地多行自定义代码在21~49内扩充。如在以上规定的范围内仍囊括不下的,可
在71~89内扩充。县级单位自定义代码的编制比照地市级单位编码原则办理。
4.人员顺序号
六位人员顺序号原则上沿用原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中使用的人员标识号中四位人员序号,以保证新版本人事信息管理软件启用时“人员编号”与“标识号”的转换。
三、有关问题的说明
1.人员编号的编码对象是中国建设银行的每一个正式职工。按建总函字〔1996〕第293号通知精神,工作证编号与人员编号一致。
2.优化后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是网络版,每一名正式职工在信息网络中确定一个编号,并只有一个编号。为保证人员编号的惟一性,全行正式职工在系统内(省内、省外)调动,其编号不变;调出建设银行系统,取消的人员编号不再分配给新的正式职工。
3.新版本软件启用后,“人员编号”与旧版本“标识号”要进行转换,为减少重复劳动,请各单位在编制“人员编号”时尽量沿用“标识号”,其前六位行政区划与后四位人员顺序号不变,中间两位为0。
例如:标识号 11010010033 转换为
人员编号 110100000033
4.本代码由总行统一管理。



1996年10月21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铁路建筑业统计规则

铁道部


铁路建筑业统计规则
1992年7月1日,铁道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铁路建筑业统计是铁路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经济统计的一项主要内容。为了有效地、全面地、科学地组织铁路各单位的建筑业统计工作,更好地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职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及有关法规,特制定本规则。
第2条 本规则适用于铁道部各铁路局、总公司及所属施工企业、勘测设计院以及自营施工单位和持有铁道部颁发的工程勘察设计证书的单位。
第3条 铁路建筑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铁路建筑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准确、及时、全面地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和预测,开展统计咨询,为各级领导对铁路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
第4条 各单位必须严格招待《统计法》,贯彻执行本规则及有关规定,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配备与统计任务相适应的统计人员。抓好统计队伍的思想、组织建设,加强业务培训,逐步实现统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
第5条 各级统计部门统计人员必须依照本规则和铁路建筑业统计报表制度,逐级按照上报统计资料和统计分析。不得随意修改统计数字,如发现所报数据有误时,应按规定及时更正。
----------------------------------------
|二至十章费用总额(万元)|费率(%)|
|------------------------|----------|
|500及以内 |0.25 |
|501~1000 |0.2 |
|1001~5000 |0.16 |
|5001~10000 |0.13 |
----------------------------------------
第6条 各级统计人员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统计法规、统计理论、经济管理知识、生产知识以及现代化计算技术,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弄虚作假,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依据有关法规检查处理。
第7条 本规则的修改和解释权属铁道部。
第一部分 铁路施工统计

第二章 施工统计的对象和范围
第8条 铁路施工统计的对象
铁路施工统计的对象是指反映建筑产品从施工准备、建筑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经济活动。
铁路施工统计的范围是指施工企业和自营施工单位。
建筑施工企业是指行政上有独立的组织形式;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编制独立的资金平衡表;有权与其它单位签订合同,并在银行设有独立帐户的企业。
自营施工单位是指附属于现有生产企业、事业单位由部或行政单位的,主要为建造和修理本单位固定资产而自行组织的,并同时具备下述三个条件的施工单位:(1)对内独立核算;(2)有固定组织和施工队伍;(3)进行常年施工,一般每年施工期在六个月以上的。
第9条 铁路施工统计具体内容包括产品价值、产品产量、产品质量统计,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材料消耗及能源统计,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劳动生产率及职工伤亡统计,施工机械设备统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等统计。

第三章 施工企业价值量统计
第10条 铁路施工企业价值量统计包括: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净产值、建筑业增加值、竣工工程产值、建筑企业总产值和工程任务总额等指标。
第11条 铁路建筑业总产值
一、铁路建筑业总产值统计的范围
铁路建筑业总产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建筑施工企业或单位建筑生产活动成果的总量指标。建筑业总产值只包括与建筑安装施工直接和间接有关的经济活动成果价值,不包括施工企业内部与建筑安装活动无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价值。铁路建筑业总产值由施工产值、建安附属外销构件产值、勘察设计产值三部分组成。
(一)施工产值,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和自营施工单位自行完成的建筑安装产值与建筑施工直接有关的产值。它是以设计概(预)算为依据,对建筑产品的制成品和在制品是用货币表现的。包括:建筑工程产值、安装工程产值、房屋构筑物大修理产值、现场非标准设备制造产值。
1、建筑工程产值,是指施工企业或单位通过建筑活动而产生的建筑产品成果。它包括:铁路路基、桥涵、隧道及明洞、轨道、通信、信号、电力、电力牵引供电、房屋、给排水、机务、车辆、客货运、工务、其他建筑物和属于建筑工程范围内的管线敷设、设备基础工作台等以及拆迁工程和为施工服务的临时工程等。
2、安装工程产值,是指施工企业或单位完成的需要安装的生产、动力、起重、运输、传动和医疗、实验等设备的装配、装置工程,与设备相连的工作台、梯子等的装设工程;附属于被安装设备的管线敷设,以及被安装设备的绝缘、刷油、保温和调试等工作。
在设备安装产值中,不得包括被安装设备本身价值。
3、房屋构筑物大修理产值,是指房屋、构筑物大修理所完成的价值。大修理产值只包括修理费(工料费和必要的管理费等,使用材料为实际耗用材料、包括新料和旧料),不包括被修理的房屋、构筑物本身的价值。
4、现场非标准设备制造产值,是指在现场加工制造没有定型的非标准生产设备的加工费和原材料价值,以及附属加工厂为本企业承建工程制作的非标准设备的价值。
(二)建安附属外销构件产值,是指附属于施工企业内部核算的结构件厂、车间为对外销售而生产的那部分构件价值。主要包括:围绕建筑施工需要而生产的木门窗、钢门窗、金属结构件、混凝土结构件、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商品混凝土等建筑制品和半成品的价值。不包括独立核算的
列入工业统计范围的构件厂和已领取营业执照,属于多种经营管理的结构件厂生产、销售的预制构件价值。
计算建安外销构件产值的单位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有固定的生产场所和生产设备;
2、有固定的人员;
3、对内部核算成本、计算盈亏。
(三)勘察设计产值。是指施工企业内部的附属勘察设计单位对外承包完成的科研、勘察、设计工作的产值。
二、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原则和价格
(一)建筑业总产值,原则上按“工厂法”计算,即以独立核算的施工企业为对象,按每个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产值、企业内部核算的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为本企业施工活动服务的产值在计算本企业施工产值时已经包括,故不得重复计算。只有这些附属生产单位为外单位提供的施工服务产值、方可计算到总产值内。
(二)计算建筑业总产值的价格,施工产值按施工图预算价格或中标结算价、包干合同价计算产值;建安附属外销构件产值和勘察设计产值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包括产品的生产成本、利润和税金。
三、建筑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一)施工产值,一般采用“单价法”计算,即以实际完成的实物工程量乘以预算单价,再加上一定比例的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等。
为简化建筑工程产值的计算方法,也可以按“部位进度法”计算。
(二)建安附属外销构件产值,按出厂价乘以实际完成数量计算。
(三)勘察设计产值,按实际收入计算。
四、计算建筑业总产值的几项具体规定
(一)“未完施工”不应计入施工产值。
(二)由铁路施工企业或单位总包工程,将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分包给全民、城镇集体建筑施工企业施工时,铁路总包企业施工产值不应包括分包单位完成的合同工程价值。但应计算在总包单位的工程任务总额内。
(三)铁路施工企业总包工程,由外单位提供劳务混岗作业所完成的产值,由铁路总包单位统计施工产值。
(四)铁路施工企业以单纯劳务形式承担施工任务时,为国内建筑施工企业提供的劳务,不统计施工产值;在国内为外国建筑工程公司提供的劳务,其劳务收入计入施工产值。出国承包工程及提供劳务,其产值单独统计。
(五)在施工现场制作的预制构件和金属结构件制作完成后,即可计算构件制作部分的价值;待安装到建筑物上,构成了工程实体、再计算安装费用。由外单位购入的或内部核算单位购进的预制构件和金属结构件,必须吊装完毕并构成工程实体时,才能计算构件本身价值和安装费用。
(六)非标准设备制造产值,应按实际完成程度计算,由附属辅助生产单位制造的非标准设备,应在使用到本企业承建工程上去之后,再计算非标准设备本身的价值。
(七)使用国外进口材料、结构件完成的建筑安装工程。为了统一取费标准和统计数字的可比性,一般应套用国内相同材料的预算价格和费用来计算产值。
(八)凡属于生产、动力、起重、运输设备,非工业的医疗、科研、实验设备,专业性生产的设备,既用于生产也用于生活的设备,以及正式批准的设计预算中作为生产设备的设备安装工程,只计算安装费,不计算设备本身的价值。
随设备同时供应的管材,配件,零件,凡属于材料性质的,需经安装工人在现场进行下料煨弯、配制、组装、焊接检验的,除计算安装费外,还要计算这部分材料、配件、零件本身的价值。
(九)建筑物有机组成部分的暖气、通风等设备,按设计概(预)算规定统计,即在编制概(预)算时,如将这些设备视做材料处理的,其价值计入施工产值;如将这些设备列入设备购置费,则不统计设备本身价值,只计安装费。
(十)凡属于建设单位供应的成套仪表盘、柜、屏等设备,以及随主机设备配套的仪器、仪表,只计安装费。
凡由外单位加工的非标准设备未完成全部制作工序,而分片装运至安装现场后,仍需要施工单位进行坡口校正、修理、组装、焊接、校验等工序的;为控制温度、压力、流量、物位所安装的管、线路和自控管、线路系统同时组合安装的一些仪器、仪表、配件、元件等,应计入施工产值。
(十一)因施工造成的返工,其返工价值不应计算在实际完成施工产值内;由于建设单位或设计上的原因(如变更设计、图纸错误)造成的返工,其返工价值应计算施工产值。
(十二)施工企业采用合理化建议,改变了施工方法,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经建设单位或工程监理部门同意,减少了实物工程量并节约了投资,仍按原工作量计算产值。
第12条 铁路建筑业净产值
一、建筑业净产值统计范围。
建筑业净产值是指建筑安装企业或单位在建筑安装活动中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建筑业净产值的统计范围原则上应和总产值统计范围一致,包括:施工净产值,建安附属外销构件净产值、附属勘察设计净产值。
二、建筑业净产值的计算方法
(一)生产法。即从建筑业总产值中直接减去建筑安装活动中的物质消耗价值求得净产值。
(二)分配法。即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角度出发,将构成净产值的利润、税金、工资、职工福利基金、利息及其他费用等相加求得。
第13条 铁路建筑业增加值
一、建筑业增加值的统计范围
建筑业增加值是指建筑安装企业或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建筑业生产和经营劳务活动的最终成果。它综合反映建筑业全部经济活动的最终有效成果,即直接提供社会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能真实地反映建筑业的投入、产出、规模、速度、效益和分配等情况。它是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
铁路建筑业增加值的统计范围包括施工增加值、建安附属外销构件增加值和勘察设计增加值。
二、建筑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一)生产法(又称减法)。从生产角度计算建筑业增加值。即从建筑业总产出中扣除建筑生产活动中实际消耗的外购材料及购件、燃料动力和劳务等中间消耗而求得。
(二)分配法(又称收入法或加法)。从价值分配角度计算建筑业增加值。即把利润、税金、工资、职工福利基金、固定资产折旧费、大修理基金和其他增加值相加求得。
第14条 竣工工程产值
竣工工程产值,一般以单位工程为对象,经有关部门检查验收鉴定合格的单位工程价值。是用货币表现的建筑安装生产的最终成果。
一、计算竣工工程产值的条件
竣工工程,是指施工企业完成了工程承包合同规定的全部施工任务,达到了设计规定的交工条件,经办理交工验收手续,移交给建设单位的建筑安装工程。
计算竣工产值应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按照工程承包合同所规定的工程已全部完成;第二,按照国家规定,办理了交工验收手续。铁路施工企业,只承包了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的一部分,如厂房的土建、机房的设备安装等,只要按照合同规定内容全部完成(不管整个工程是否完工),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验收鉴定合格,办理了工程完工移交手续,即可计算竣工产值。
在交工验收制度还不完备的条件下,未经正式验收而已投产使用的工程,可视为竣工工程。
二、竣工工程产值统计的对象
竣工产值统计的对象,是指报告期内竣工单位工程从开工到竣工的全部自行完成的建筑安装工程价值,如果一个单位工程(或合同工程)跨几个年度施工,其竣工价值应包括以前年度完成的价值。有的大型单位工程,如大型厂房、高级宾馆、各种管道、公路、铁路等,能够分跨、分层、分段施工并按合同规定,能够分开交付使用的,可分别计算其竣工产值。
三、竣工率
竣工率是一定时期内完成的竣工产值占同期施工工程全部价值的比率。
第15条 建筑施工企业总产值
建筑施工企业总产值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全部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的货币表现。是全面反映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总量指标。
建筑施工企业总产值是按照产品法计算的总产值。也就是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各种经济活动产值之和。包括:施工产值、工业产值、农业产值、交通运输产值、商业产值、勘察设计产值、其他产值。
第16条 工程任务总额
工程任务总额,是指施工企业在报告期完成的施工工程的全部价值,即施工工程的建筑安装工程价值以及由建设单位委托完成的设备购置和其他非建安工程价值之和。工程任务总额指标是目前施工企业组织施工生产管理活动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它包括施工企业承担的路内路外基本建设工程、更新改造工程、房屋和构筑物修理工程以及施工企业基地建设投资自完部分,但不包括施工企业基地建设工程招标或委外施工部分及单纯设备购置。总包工程,其转包工程部分则计入工程任务总额。

第四章 建筑产品产量统计
第17条 铁路建筑产品产量的涵义
铁路建筑施工生产活动的产品,是为铁路运输部门和其它部门以及路外单位提供的固定资产,如修建的铁路、房屋等。由于建筑施工产品生产周期长等特点,规定按工程的施工进度所完成的实物量进行验工计价,并据此统计完成产品产量指标。
建筑施工产品实物量,在建筑业施工统计中,一般称为实物工程量。它是反映铁路建筑施工进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实物工程量指标的计量单位,要符合施工工程的性质和特征,以物理或自然计量单位表示完成的各种工程数量。如铁路铺轨公里等。实物工程量指标,具体表明铁路施工工程的性质和用途,反映施工工程的进度。是建筑施工企业据以编制和检查计划、平衡劳动力、计算施工产值、材料和施工机械需要量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分析工程造价、施工工期和研究工程施工机械化水平的依据。
第18条 铁路建筑施工主要产品产量
铁路建筑施工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实物工程量种类繁多,在统计中只统计主要实物工程量。
一、路基土石方,指铁路干线、支线、专用线等的区间和站场土石方,不包括路基附属工程土石方。
区间和站场土石方,包括人工和机械完成的开挖路堑、填筑路堤(含换填渗水土壤)的土石方,但不包括桥头锥体土石方及桥台后缺口土石方。
其统计按设计断面方计算数量。
路基附属工程土石方,是指天沟、吊沟、排水沟、缓流井,防水埝、平交道的土石方以及改河、河床加固等土石方。
二、桥梁
桥梁是指铁路桥梁(包括铁路跨线桥),不包括公路桥和其他用途的桥梁。桥梁按竣工座和折合米统计,竣工座是指桥梁的基础、墩台、架梁、桥面及附属工程等按设计内容全部完成,经验收合格的桥梁(扩建的桥梁不计算竣工座只计算折合米);长度计算:建筑施工统计按桥全长计算,分别统计设计长度和换算长度及进度指标,换算长度将双线桥或多线桥换算成单线桥计算。铁路公路两用桥应按铁路通过的桥梁长度计算,不包括公路桥梁或引向公路的引桥长度。完成进度指标按折合米计算,折合米的计算按分部工程的价值(或主体圬工或预算工天)占桥梁全部价值(或主体圬工或总工天)的比重折算的长度。
按现行规定,桥梁按其长度分类为:
特大桥:桥长在500米以上;
大桥:桥长100米以上至500米;
中桥:桥长20米以上至100米;
小桥:桥长20米以下。
三、涵渠(或称涵洞)
涵渠是指铁路新建各种涵洞,按竣工座和折合延长米计算。
涵渠的构造包括基础、涵身、出入口端、翼墙及沟床开挖、铺砌等。
竣工座是指基础、涵身及附属工程按设计全部做完,经检查合格的涵洞。
折合横延米。按设计长度和换算长度分别进行统计。设计长度,即单孔涵或双孔涵洞的建筑长度为该涵洞的设计长度;换算长度是将双孔或多孔涵洞换算成单孔涵洞的长度,即用单孔长度乘以孔数而得。
四、隧道
隧道包括明洞和棚洞,明洞或棚洞与隧道连在一起的,按一座隧道计算座数和长度;独立的明洞和棚洞应单独统计座数和长度。
隧道按竣工座和折合米计算。竣工的隧道是指主体和附属工程按设计标准全部完成,并经验收合格的隧道。隧道长度按设计规定为进出口洞门端墙墙面之间的距离。计算时,以端墙墙面与内轨面的交线同线路中线的交点计算;双线隧道,规定以下行线为准;位于车站上的隧道,当隧道中有正线时,以正线为准(有两股正线时,以下行线为准);洞口设有通风帘幕的,隧道长度统一以帘幕洞门为准计算。
建筑施工统计,要计算设计长度和换算长度两个指标。设计长度,即按实际竣工的设计长度计算;换算长度,即将双线隧道或多线隧道折算成单线隧道长度计算。折合米的计算,对正在施工的隧道,按工序工程进度占隧道长度的比重计算。
按现行规定:隧道按其长度分类为:
特长隧道:全长10000米以上;
长隧道:全长3000米以上至10000米;
中隧道:全长500米以上至3000米;
短隧道:全长500米及以下。
五、铺轨
正站线铺轨的长度,按建筑长度和铺轨长度分别计算。建筑长度,即设计长度,自设计起点至终点的连续里程,铺轨长度,不包括道岔的长度在内,是实铺钢轨的延展长度。
计算铺轨的条件是:轨枕已铺齐,钢轨已铺上,联结零件已安装齐全,底碴已铺上,经过整道,能保证工程列车安全通过。
(一)正线铺轨,是指连接车站并贯穿或直股伸入车站的线路。正线铺轨分主线正线和其他正线两部分。统计时按建筑长度和铺轨长度计算,并分别统计主线正线铺轨和其他正线铺轨。
(二)站线铺轨:是指车站为办理客货运输服务的各种专用线路。具体包括:
1、站线:到发线、编组线、牵出线、货物线及站内指定用途的其他线。站内指定用途的其他线是指站内救缓列车停留线、机车走行线、轨道衡线、刷车线、驼峰线及车辆站修线等。
2、段管线,是指机车、车辆、工务、电务等段为机车、车辆、机械走行、检修停放以及装卸等专用并由其管理的线路。如机车整备线、三角线、转盘线,以及机车车辆检修用的库线等。
3、岔线,指在区间或站内接轨,通向路内外单位(厂、矿、企业、砂石场、港湾、码头及货物仓库)的线路,并在该线路内未设有车站的,独立专用线的站线另行单独统计。
4、特别用途线,是指安全线和避难线。
站线铺轨是指已经铺设了钢轨的建筑长度和铺轨长度。建筑长度是指自股道一端道岔的尖轨尖端计算至另一端道岔的尖轨尖端(或车挡)的距离。
六、通信
铁路通信分为长途通信、区段通信、地区通信和站场通信四大类。通信方式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目前建筑施工主要统计有线通信。
有线通信分为:架空电线路和电缆工程(包括架空、地下、水底电缆及光缆等)。有线通信线路的长度应按杆公里和沟公里计算,电缆按条公里计算。计算杆(沟)公里或条公里的条件是:杆塔已固定,通信线或电缆已挂设完毕,沟槽圬工已完成,电缆已敷设完毕,河床已处理,水底电缆已敷设完毕。
七、信号
铁路信号是直接指挥行车安全及提高运输效率的重要装置。信号以站为单位计算,按竣工站和折合站两个指标反映进度。竣工站是按照设计文件规定的内容已全部完成,经检查合格或虽有少量尾工,但已交付使用的,方能计算。
折合站可按照报告期内信号工程完成的建安价值占全部工程建安价值的比重折算。
八、自动闭塞
自动闭塞是提高铁路通过能力的一种信号装置,它是借助于轨道电路来变换信号显示指挥列车运行的。自动闭塞包括轨道电路、电气集中、集中信号电缆、电动转辙机、室内控制台、电力配电所等工程。
自动闭塞是指新建的独立自动闭塞项目。在反映施工进度时,采用折合正线公里统计。
九、接触网
接触网是直接供电于电力机车的电力线网装置,是电气化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触网包括杆塔、承力索、架导线、吸流变压器、回流线及其附属装置等工程。
反映施工进度,接触网按“折合正线公里”统计,接触网导线按“条公里”(实际架设的延展长度)统计。
十、牵引变电所
牵引变电所是电气化铁路转换和分配电能的供电设施。电力机车的用电,是从国家的输电线路引入到牵引变电所,通过集电弓供给电力机车用电。
牵引变电所是指新建的牵引变电所,按折合处和竣工处指标反映进度。
十一、给水
铁路给水是保证铁路正常运输生产和生活的必要设施。给水工程包括:水源井、集水池、管道、水塔、贮水池、水鹤及软水、净水等构筑物。
铁路给水包括生产给水和生活给水,以“处”为计算单位。按设计规定,独立系统的给水工程为一处。一般车站给水以一个站为一处;特等站或枢纽站有两个以上给水系统的,则按实有数计算。
给水工程以竣工处和折合处来反映施工进度。给水竣工处是指独立的给水系统按设计规定、内容已全部完成,经验收合格或虽有少量尾工,但已交给使用单位使用的,即可计算竣工处,给水折合处是指报告期完成给水工程价值占全部给水工程价值的比重来折合计算。
十二、房屋建筑面积
反映房屋建筑的规模、速度和进度,统计主要有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折合面积和竣工率等指标。
(一)新开工面积,是指报告期内新开工的房屋建筑面积,不包括上期开工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面积和上期停建而在本期复工的面积。
(二)施工面积,是指在报告期施工的全部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的面积和上期施工或停建跨入本期继续施工或复工的面积,以及本期已竣工的面积。
(三)竣工面积,是指在报告期内,按照设计要求已全部完工,经验收合格的面积,包括本期开工和以前开工而在本期竣工的面积。
(四)折合面积,是指按房屋各部位占全部房屋的比重而折算的面积,是反映施工进度的指标。折算的办法可以按价值或定额工天计算。
(五)竣工率,是指报告期内房屋竣工面积占施工面积的比重,反映一定时期内房屋工程的竣工程度。

第五章 建筑产品质量统计
第19条 铁路建筑产品质量统计范围及依据
建筑产品的质量是以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为对象进行验收评定。铁路建筑产品质量统计只反映最终建筑产品中的单位工程质量等级和施工工程质量事故。
单位工程质量,是指完成工程承包合同或设计规定的全部内容,具备交付使用或投产条件,经质量管理部门验收评定的单位工程的质量等级。
施工工程质量事故,是指在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在工程上的质量事故。不包括(1)本单位附属生产单位生产的预制构件在出厂前发生的事故;(2)在设备开箱验收或清洗时,发现机械设备本身损坏的事故;(3)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的质量事故;(4)工程交付使用后发生的事故;(5)返工损失金额在规定限额以下的事故。
建筑产品质量统计按质量检查、监督部门的单位工程验收评定报告和工程质量事故通知单为依据。
第20条 铁路建筑产品质量统计指标
一、最终建筑产品质量统计指标。反映最终建筑产品质量的统计指标有:单位工程(或房屋建筑面积)优良品率和一次交验合格品率。
优良品率,是指在报告期内经验收鉴定的单位工程个数或房屋建筑面积中评为优良的单位工程个数或房屋建筑面积所占的比率。
一次交验合格品率,是指报告期内第一次交付验收评为合格的单位工程个数(或房屋建筑面积)与报告期第一次交付验收鉴定的全部单位工程个数(或房屋建筑面积)的比率。
二、工程质量事故统计指标。反映铁路建筑产品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事故指标有:质量事故次数、返工损失金额和返工损失率。
质量事故次数,是以同一操作过程的分部分项工程在同一次施工中发生的质量事故算一次;机械设备安装工程在每台单件设备安装完毕后所发生质量事故算一次;大型或联动设备按每一施工工序中所发生的质量事故算一次;经返工修补后,如仍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应重复计算质量事故次数。上期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工程,在报告期发现的质量事故,应计入报告期质量事故次数。铁路质量事故次数统计,按事故的严重程度不同,应分别统计一般事故、大事故和重大事故。
返工工程损失金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施工质量事故进行返修而实际损失的金额,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和一定数额的管理费(扣除被拆下可利用的材料价值)。一般按自年初累计损失金额进行统计。
返工损失率,是指返工工程损失金额和施工产值的比率。

第六章 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
第21条 编制铁路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的目的和依据。
编制价格指数是为了消除价格变动对建安工作量的影响,使不同年度的建安工作量具有可比性,以便准确地计算铁路建设规模及其发展速度,反映铁路建筑产品的真实成果和企业的管理水平。
编制依据,按施工企业当年完成的建安工程或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在当年内竣工的单项工程的建安工作量和工程概(预)算进行编制的。
第22条 编制铁路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
一、根据资料来源不同可分为三种计算方法。
(一)按施工企业报告期内完成的全部建筑安装工程价值计算,即按建筑安装工程价值的构成,首先计算出直接费、间接费的价格分指数,然后再推算出企业建筑安装工程总指数。这种方法应用范围较广,适用于任何施工企业。
(二)按单项工程的竣工价值计算,即选择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当年竣工的工程,根据其竣工决算资料,分别计算出各单项工程的人工费、材料费、直接费、其他费等,据此首先计算出各单项工程的价格指数,然后再根据本年度完成各类工程所占比重,推算出本企业的建筑安装工程的总指数。这种方法适用于工期较短的住宅及其他建筑物。
(三)按单项工程当年完成的建安工程价值计算,即选择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单项工程,根据概(预)算资料,分别计算出各单项工程的人工费、材料费、直接费、其他费的建安工程价值指数。然后将各单项工程的有关资料汇总后,再求出本企业综合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总指数。
二、价格指数计算公式
∑p1 q1
价格指数=----------
∑p0 q1


式中:q1 报告期实际耗用量
p1 报告期单价
p0 基期单价
三、计算价格指数的步骤
建筑安装工程总价格是指由直接费和其他费用两大部分构成的,这样就需要先计算直接费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运杂费、其他直接费等单项价格指数,然后分别计算出直接费和其他费用两个价格分指数,最后再计算建安工程的价格总指数。
(一)直接费价格指数:需先分别计算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运杂费和其他直接费的个体指数,然后再计算直接费价格指数。
1、人工费价格指数:报告期和基期定额日工资是以施工单位(乙方)与建设单位(甲方)结算时的标准日工资为准。
2、材料费价格指数:
(1)如没有报告期材料预算耗用量,可用实际耗用量代替。由于建筑安装工程所耗用材料种类繁多,不可能一一计算,可以选择耗用量大、价格高的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地方建筑材料、其他材料(化工材料、电料、构件、水暖器材、玻璃、油漆等)进行计算。但所测算材料价值之和应占全部材料费的60%以上。
(2)报告期和基期材料单价是以施工单位(乙方)和建设单位(甲方)结算时的预算单价为准。
(3)材料费中应包括由建设单位负担的材料价差。
(4)钢材内包括:钢轨及配件、道岔;木材内包括枕木;构件内包括:钢门窗、水泥电杆、钢筋混凝土轨枕等。
由于施工机械使用费、运杂费、其他直接费,这三种费用,内容比较复杂,且占直接费的比重较小,可不必单独计算价格指数。因此应把施工机械使用费和运杂费分别摊入人工费和材料费中。其分摊方法是以人工费和材料费各占其和的比例,分别乘以施工机械使用费与运杂费之和,即得出分摊数字。但其他直接费应全部摊入人工费内。如某企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机械使用费数值很大,可单独计算机械费价格指数。
(二)其他费用价格指数
1、在计算其他费价格指数时,首先应确定间接费的费率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报告期和基期费率不变,其他费的价格指数和直接费的价格指数是相同的。如果报告期的其他费的费率发生了变化,则应按下列公式求出基期的其他费价值,然后再计算其他费的价格指数。
报告期间其他费
基期其他 价值率变更增加或减少的价值
费价值 =--------------------------
报告期直接费价格指数


2、根据《国家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将计划利润和税金(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列入建安工程价值中,由于这两种费用数值不大,因此,将计划利润和税金并入其他费价格指数中计算。
综合以上直接费和其他费两项费用的价格指数,就可以计算出全部建筑安装工程总值价格指数。

第七章 建筑工程材料消耗及能源统计
第23条 主要建筑材料消耗总量
一、建筑材料消耗量的计算方法及规定
(一)计算建筑材料消耗量的原则和具体规定
1、计算建筑材料消耗总量,必须以产品(单位工程或建设项目)为对象。具体包括:房屋建筑和土木建筑工程直接耗用的材料,为本企业承包工程加工制作金属构件、预制构件和非标准设备等所耗用的材料,现场仓库保管、场内运输和操作过程中所损耗的材料。不含施工工具、施工机械维修等耗用的材料,施工现场以外储运过程中损耗的材料。
2、已办理领料手续或实际已领出材料,并未投入施工生产而存放在现场或车间的,不计入消耗量。
3、在施工中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在第一次投入使用时即计入消耗量,以后回收使用的不再重复计算。向外单位租赁使用的模板和架设工具等,只支付租赁费用不计算消耗量。
4、需要加工改制后使用的材料,改制后不再重新入库的应计入消耗量,若重新入库,日后再领用的只统计为加工拨出量而不计入消耗量。
5、受外单位委托来料加工制作或外销的金属结构件、预制构件和非标准设备等耗用的材料,不计入消耗量。
6、用于返工工程的材料,无论是施工单位造成的返工,还是建设单位或设计原因造成返工,所耗用的材料应计入消耗总量。
(二)计算建筑材料消耗量的几种方法
1、根据领料单直接计算消耗量。这种方法是按照期末现场盘点和领、退料原始凭证进行计算。即报告期领料数量减去期末退料数量。
2、根据组合材料实际耗用量和材料配合比推算消耗量。此种方法是将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砂浆、混凝土和结构件等按照组合材料的耗用量的配合比,分别推算出各种材料的实际消耗量。
3、根据平衡法推算材料消耗量。以原始帐目为依据,按照期初库存、期中收入和拨出以及期末与期初之间的数量关系,推算出报告期的材料消耗量。
二、主要材料消耗量
(一)钢材,是指成品钢材,包括钢轨及其配件,大、中、小型钢和带钢,特、中厚钢板,薄钢板,硅钢片,优质型钢,线材,无缝钢管,焊接钢管和其它钢材等。不含钢锭、钢材边角料,已使用过的旧钢材,铸铁管以及钢丝绳、铅丝等金属制品。
(二)木材,包括原木、锯材以及各种人造板,不含小规格(直径6厘米以下)和废旧木材。
(三)水泥,包括普通建筑水泥、装饰水泥和特种水泥,不含无熟料水泥和土水泥。
三、建筑材料消耗质量指标
(一)每万元建筑业总产值或施工产值材料消耗量:
1、每万元建筑业总产值或施工产值钢材消耗量;
2、每万元建筑业总产值或施工产值木材消耗量;
3、每万元建筑业总产值或施工产值水泥消耗量。
(二)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一般以房屋建筑面积和实物工程量来计算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
(三)主要材料节约率。
(四)施工产值物耗率,即每万元施工产值中物资消耗所占的比重。
四、主要材料节约量指标
主要材料节约量是将报告期主要材料实际消耗量,减去定额或计划规定消耗量后所得的数量。计算主要材料节约量的指标有:
(一)钢材节约量;
(二)木材节约量;
(三)水泥节约量。
第24条 建筑能源消耗量
一、建筑能源消耗的统计范围
建筑能源消耗量是指报告期内实际耗用于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全部能源消耗量。包括建设工程直接施工生产能耗量、辅助施工生产能耗量以及附属生产系统为施工生产服务所消耗的能源量。不含独立工业、运输生产、多种经营、生活及其它生产经营活动所消耗的能源量。
二、建筑能源消耗总量的计算方法
由于能源种类不同,计量单位也不同,在计算能源消耗总量时,不能将不同能源的消耗量直接相加。因此,计算时必须将不同的能源消耗量折算成同一标准计量单位后,再将各种能源消耗量乘以折算系数换算成标准煤进行计算和统计。
三、能源消耗统计指标
(一)能源利用水平指标
1、单位实物工程量单项能耗(分能源品种统计);
2、单位实物工程量综合能耗(折标准煤统计);
3、万元建筑业总产值或施工产值单项或综合能耗。
(二)能源节约指标
1、节能率。节能率是反映能源节约程度的综合指标,是指节能量与相应的基期可比能源消耗量之比率。

第八章 施工企业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劳动生产率及职工伤亡统计
第25条 铁路建筑施工企业全部职工人数统计范围
建筑施工企业职工人数统计范围是指凡在建筑企业工作并由其直接支付工资的全部人员。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全部职工中不包括离、退休,退职职工;经单位批准停薪留职、自费入学、出国探亲以及离开本单位自谋出路保留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身份的人员;经主管部门批准发包给集体所有制单位的拆洗缝补、房屋修缮、装卸、搬运、短途运输等工作所使用的人员;全民所有制单位中,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犯有其他严重错误,受到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并由单位办理开除手续的职工;已由国家依法判刑并开除路籍的人员;经有关部门批准有计划从农村招用的参加铁路、公路等大型土石方工程工作的民工等。
第26条 铁路施工企业职工的分类
一、按用工制度划分
(一)固定职工,是指经国家劳动部门或组织部门正式分配、安排或批准招收为固定职工的人员。包括出勤、因故未出勤的,编制内的,编制外的,在职的,在国外工作的,试用期间的以及临时借到其他单位工作,但仍由原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二)合同制职工,是指在用工制度改革中试行的、在国家劳动计划以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考核录用的人员。包括铁路使用的农民轮换工和施工企业使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
(三)临时职工,是指根据国家劳动计划,经各级劳动部门批准临时使用的,到期可以辞退的人员,包括从事季节性、临时性生产和服务工作的人员,和以“民工”、“合同工”名义从农村中招用属于临时工性质的人员。
(四)计划外用工,是指在国家劳动计划以外,通过各种形式吸收到全民所有制单位,由全民所有制铁路单位直接组织安排生产或工作,并支付工资的人员。这部分人员,不论其工资的经费来源和支付形式,不论是否享受劳动保险待遇,也不论是否吃商品粮,都应算计划外用工。
二、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工业、建筑业(施工单位和筹建机构)、商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教育部门。
三、按岗位划分为工人或生产人员、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其他人员。
其他人员是由企业支付工资,但从事工作与企业生产基本无关的人员。包括:
(一)农副业生产人员,指专门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或自办农场的全部人员。
(二)出国援外劳务人员,指支援外国工作及为国外提供劳务人员。
(三)长期(六个月以上)学习人员。
(四)长期(六个月以上)病、伤假人员(包括产假人员)。
(五)派出到外单位工作人员,指离开本单位被派到外单位连续工作六个月以上。
(六)其他人员,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超过六个月以上的人员,自动离职人员,被拘留人员,逮捕未判刑人员,劳动教养人员,留职离岗休假人员,退养人员等,还包括列入商业中的全部多种经营人员。
第27条 职工期末和平均人数统计
一、期末人数,即报告期最后一天的实有人数(期末一般指月末、季末、半年末、年末)。已经招用但到期尚未报到的人员和尚未用完的招工指标均不得做为期末人数统计。
二、平均人数,指报告期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按照范围的不同分为企业全部职工平均人数和施工单位的平均人数。
(一)企业全部职工平均人数,包括工业、建筑业、商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和教育部门的人员。
(二)施工单位的平均人数,指从事建筑生产、附属辅助生产和其它生产的平均人数。包括:
1、从事土木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等建筑生产活动。
2、从事建筑制品、建筑机具的制造和修理,材料供应,建筑运输等附属生产活动;从事勘察设计、建筑科研、技术咨询等生产活动等人员。
(三)平均人数分类与期末人数相同
(四)平均人数计算的指标有月度、季度、年度平均人数。
第28条 建筑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统计
职工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以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由工资科目或工资科目以外的其他各项经费科目、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其他工资和津贴。
职工工资总额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各种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他工资组成。
职工工资总额中不包括:
1、由国家科委颁发的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奖和采用单位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
2、有关劳动保险方面的费用,如退休金、退职金、职工死亡丧葬及抚恤费。(但是由劳动保险费开支的六个月以上长期病伤假人员工资应包括在工资总额内)。
3、有关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如医药卫生费、公费医疗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及集体福利设施费、农副业生产补贴、工会文教费等(但由上述费用支付的卫生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仍应包括在工资总额内)。
4、支付给离退休人员的各项待遇。
5、由企业基金、企业利润留成或其他费用支付的集体福利费用、上下班交通费、探亲路费、洗理费等。
6、劳动保护的有关支出,如工作服、手套等劳保用品,清凉饮料及特殊工种所享受的、由劳动保护费用支出的保健食品待遇。
7、稿费、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8、差旅费、助勤补助费、误餐补助费、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9、对来企业工作职工自带工具、放畜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
10、因录用临时工、计划外用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和管理费。
11、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
12、计划生育补贴和计划生育奖。
13、持单椐报销的书报费。
建筑施工企业平均工资反映了一定时期内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可用月、季、年工资总额除以平均人数计算。
此外,民工的人数和工资总额应另行统计。
第29条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劳动成果和与之相适应的劳动消耗之间的比率。它反映施工单位职工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建筑产品的能力。
一、施工单位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一)以价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分为:
1、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它是以建筑业总产值为总量指标,按人员包括的范围不同有两种计算办法。
(1)用建筑业总产值除以扣除出国劳务人员平均人数、加上民工平均人数后的施工单位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2)用建筑业总产值除以扣除其他人员平均人数、加上民工平均人数后的施工单位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2、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按人员包括的范围不同也有两种计算办法:
(1)用施工产值除以扣除出国劳务人员平均人数、加上民工平均人数后的施工单位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2)用施工产值除以扣除其他人员平均人数、加上民工平均人数后的施工单位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二)以实物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实物数量与劳动消耗的比值。有两种表现形式:
1、按竣工房屋面积计算的实物劳动生产率,即“人均竣工面积”。
2、按工种工程计算的实物劳动生产率
按工种工程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表明某些主要的工种工程的工人,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实物工程量。
第30条 工时(天)利用情况统计
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的基本单位是工日和工时,一个工人劳动一个小时为一个工时,劳动一个工作班为一个工日。一般施工单位按工日统计,不满一日的按小时折算为工日。
一、劳动时间利用统计的范围
指生产工人和学徒,不包括脱产六个月以上的工人和小车司机、炊事员、勤杂工等。
二、劳动时间的构成
劳动时间分为日历工日数、制度公休工日数、制度工作工日数、停工工日数、缺勤工日数、公假工日数、实际工作工日数。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劳动时间构成绝对数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主要有:出勤率、出工率、平均作业天数等。
(一)出勤率,指生产工人在制度工作时间内出勤的程度。
(二)出工率:指工人出工工日利用的程度。
(三)平均工作天数,即每个生产工人在报告期内实际工作的天数。
第31条 职工因工伤亡事故统计
一、职工因工伤亡事故的统计范围
职工因工伤亡事故统计范围,是指本单位管理区域以及本单位生产活动所涉及到的区域。具体包括:
(一)在生产领域参加建筑施工和生活劳动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和急性中毒事故。
(二)从事与本单位工作有关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改造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和急性中毒。
(三)在车间或露天作业时,在高温中暑使工作中断的职工。
(四)企业的临时简易工棚、休息室或集体宿舍倒塌,造成伤亡的职工。
(五)在生产区域内上下班过程中,由于建筑物、设备、材料、电杆、桥梁倒塌等造成伤亡的职工。
(六)在生产区域内工作和上下班等过程中,被企业各种运输车辆撞压、造成伤亡的职工。
(七)受企业指派搬运重物,被压内伤造成吐血的职工。
(八)从事企业工作,因劳动条件不良而造成的职工职业病(符合卫生部公布的职工病名单规定),使工作中断及造成残废和死亡的职工。
(九)生产过程中发生火灾及救火时造成伤亡的职工。
二、职工伤亡事故的类别
职工伤亡事故按伤亡程度可分为死亡、重伤、轻伤三类,并要分别计算职工死亡、重伤和负伤频率。

第九章 施工机械设备统计
第32条 铁路施工机械设备数量统计
一、机械设备数量统计的范围
机械设备数量统计的范围是指施工企业或单位作为固定资产已经建帐、立卡的全部机械设备。即按固定资产所在权进行统计。
二、机械设备的分类
机械设备统计是在机械设备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机械设备按其分布、技术状况及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机械设备的分布状况分类
1、施工机械设备
2、附属辅助生产设备
3、运输机械设备
4、其他机械设备
(二)按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分类
1、完好机械设备
2、在修机械设备
3、待修机械设备
4、不配套机械设备
5、待报废机械设备
6、封存机械设备
(三)按机械设备的用途分类
1、土石方机械
2、动力机械设备
3、起重机械
4、运输机械
5、混凝土机械设备
6、线路机械设备
7、其他机械设备
三、机械设备数量统计
(一)机械设备实有台数,是指报告期末企业或单位实有的机械设备台数。报告期末企业或单位机械设备实有台数,可按报告期初数加报告期内增加数减报告期内减少数求得。
(二)机械设备平均台数,是指报告期内每天平均拥有的机械设备台数。计算时,公假日的机械设备台数按前一天的台数计算。
第33条 铁路施工机械设备能力统计
一、计算机械设备能力的原则
机械设备能力是指机械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的设计生产(或查定)能力。计算机械设备能力应以设计能力为准。由于技术革新或其他原因已超过设计能力,或者由于设备磨损陈旧或其他原因达不到设计能力时,则按主管部门批准的查定能力或计划能力计算。机械设备能力按机械设备的工作部分的容量(或功率)计算。
二、机械设备能力统计
1、实物能力,是指报告期末最后一天同类机械设备设计能力或查定(计划)能力的总和。
2、平均能力,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机械设备能力。即用报告期日历天数与报告期内每天的同类机械设备的能力数相加之和相除求得。
第34条 铁路施工机械设备台日、完好利用情况统计
一、机械设备台日统计
(一)日历台日数,是指报告期内本企业实有的机械设备台数(不管机械设备的技术和工作状况)与其在册日数的乘积。
(二)例假节日台日数,是指报告期内国家规定的例假节日中,本企业每天实有的机械设备(不管技术工作状况)总和。即报告期全部机械设备与例假节日数的乘积。
(三)制度台日数,是指报告期内全部机械设备(不管技术、工作状况如何)乘制度日数(日历日数减例假节日数之和;或用日历台日数减例假、节日台日数)求得。
(四)完好台日数,是指报告期内日历(或制度)台日数内处于完好状况下的机械设备台日数。包括修理不满一日的机械设备。不包括在修一日以上和待修、送修在途的机械设备。
(五)实作台日数,是指报告期内机械设备实际出勤进行施工的台日数。不论在一日内参加生产时间长短或分作几个台班,均算为一个实作台日。
(六)例假节日加班台日数,是指在国家规定的例假节日期间机械设备加班的台日数。
(七)台日完好率,是指报告期制度台日数内机械设备完好台日数与报告期制度台日数的比率。计算时,如例假节日加班,则在分子和分母均应加上实际加班台日数。
(八)台日利用率,是指报告期制度台日数内的机械设备实作台日数与报告期制度台日数的比率。计算时,如例假节日加班,则在分子和分母均应加上实际加班台日数。
第35条 铁路施工机械设备价值和功率统计
一、年末自有机械设备价值,是指年末本单位自有的施工机械设备附属辅助生产机械设备、运输机械设备及其他机械设备等全部生产用机械设备的价值。分别按原值和净值统计。
(一)机械设备原值,是指本单位在获得全新机械设备时所实际支付的全部价值。
(二)机械设备净值,是指机械设备经过使用磨损后实际存有的价值,即原值减去折旧后的净额。
二、年末自有机械设备总功率,是指列为本单位固定资产的各种机械设备的总功率,以“千瓦”为计量单位。功率分别按年末自有机械设备总功率和年末自有施工机械设备总功率统计。
(一)年末自有机械设备总功率,是指年末本单位自有施工机械设备、附属辅助生产机械设备、运输机械设备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的总千瓦数,按设计能力或查定(计划)能力计算。
(二)年末自有施工机械设备总功率,是指年末本单位自有的直接用于工程施工的各种机械设备的总千瓦数。
三、技术装备率,是指本单位在报告期末自有机械设备净值与全部职工(或全部生产工人)实有人数的比值。
四、动力装备率,是指本单位在报告期末自有机械设备总功率与全部职工(或全部生产工人)实有人数的比值。
五、装备生产率,是指报告期自行完成的总产值或施工产值与报告期末自有机械设备净值的比值。
第36条 铁路施工机械化程度统计
施工机械化,就是在施工生产中使用机械操作来代替手工劳动。反映企业施工机械化程度的统计指标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工种工程机械化程度,是指各项工程机械化完成实物工程量与各该项工程完成的全部实物工程量的比率。
二、综合机械化程度,是指报告期由机械化施工完成的各种实物工程量与实际完成的全部实物工程量的比率。由于实物工程量的性质不同,计量单位各异。在计算综合施工机械化程度时,需采用工日对比法计算,即把机械化施工完成的各种实物工程量与全部实物工程量均统一换算成使用工日,然后加总对比。

第十章 施工企业财务主要指标统计
第37条 固定资产的涵义、范围及构成
一、涵义。固定资产是固定资金的一种实物形态,它是企业内可供长期使用并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和实物资料。
二、范围。企业拥有的各种劳动资料,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的为固定资产: (一)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 (二)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不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为低值易耗品。但有些劳动资料庆视其特殊情况,按主管部门制定的“固定资产目录”确定。 三、构成。企业
固定资产由以下七类构成: (一)生产用固定资产; (二)非生产用固定资产; (三)未使用固定资产; (四)租出固定资产; (五)不需用固定资产; (六)土地; (七)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第38条 固定资产价值统计
一、固定资产原值,指在购置、建造和以其他方式取得某项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全部费用及改、扩建所追加的费用。它可以反映企业占有固定资产的总规模。
二、固定资产净值,指固定资产原始价值减去已提折旧额后的差额,它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现存的价值,即尚未耗用的那部分净值。
三、固定资产折旧,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按其耗损程度逐步提取的那部分价值,即转移到建筑安装工程(产品)成本中的那部分价值。
第39条 固定资产统计的考核指标
一、固定资产利用率,指报告期内企业完成 总产值与固定资产平均净值之比,通常以每百元固定资产完成的总产值表示。
二、固定资产净值,该指标是固定资产利用率的一个逆指标,反映每百元产值占用固定资产的程度。
三、固定资产利润率,指每百元固定奖金平均净值能实现的利润程度。
第40条 流动资金的涵义
流动资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处于生产、流通领域内供周转使用的资金。具体包括构成建筑产品实体或有助于产品形成的各种主要材料、结构件、其他材料、周转材料、施工机具维修用的机械配件,以及不属于固定资产的低值易耗品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等。
流动资金的划分。流动资金按其管理方式不同,分为定额流动资金和非定额流动资金。
一、定额流动资金,指企业根据正常需要量核定占用额、实行定额管理的流动资金,主要包括储备资金、生产资金、附属生产单位的成品资金、应收已完工程款和备用金等规定的定额占有量。
二、非定额流动资金,指企业在事先难以确定定额需用量,不能实行定额管理的那部分流动资金,如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在途货币和其他应收款等。
第41条 流动资金的考核指标
一、周转速度,即反映资金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的指标,一般采用定额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和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来进行考核。
二、定额流动资金利用率,指报告期内企业完成的总产值与定额流动资金之比,反映企业每百元定额流动资金完成总产值的程度。
三、定额流动资金占用率,是定额流动资金早用率的逆指标,反映企业完成的每百元总产值占用定额流动资金的程度。
四、定额流动资金利润率,即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利润总额与占用的流动资金总额的比率,它反映每百元流动资金能实现的利润程度。
第42条 工程成本的涵义及其构成
一、工程成本的涵义、工程成本是指施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已转移的物质消耗及支付给施工人员劳动报酬的货币表现。工程成本按其作用分为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 (一)预算成本,指以工程图纸确定的分部分项工程实物量,按预算规定的预算单价和取费标准计算的工程成本,它是考核建筑安装工程成本的依据。 (二)实际成本,指建筑安装工程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费用。
二、工程成本的构成,工程成本由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组成。 (一)人工费、指应列入预算定额的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人员及附属辅助生产单位的工人的基本工资、附加工资和工资性津贴、劳动保护费及生产奖金。
(二)材料费,指应列入预算定额的材料、构件、零件和半成品的用量以及周转材料的摊销量,与相应的预算价格计算所得的费用。
(三)施工机械使用费,指列入预算定额的施工机械台班量和台班费用定额计算的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机械使用费及相关的其他费用。
(四)其他间接费,指预算定额分项中和间接费定额规定以外的现场施工生产需用的费用。
(五)间接费,指不能直接分摊到单位工程上去的费用,包括施工管理费和其他间接费。
第43条 工程成本考核指标
一、工程成本降低额,即预算民本与实际成本的差额。
二、工程成本降低率,即工程成本降低额与工程预算成本的比率,它反映工程成本的降低程度。
第44

关于印发《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水利部


水利部文件

水保[2008]361号


关于印发《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为推动水土保持科技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水利科技发展规划(2001—2010)》,水利部组织编制了《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贯彻执行。

附: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二00八年九月八日





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水利部
二ΟΟ八年九月
目 录
一、水土保持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 2
(一)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现状 2
(二)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趋势 3
(三)新时期水土保持科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
二、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6
1、面向实际,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6
2、重点突破,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 7
3、兼收并蓄,集成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 7
4、注重成效,实用技术开发与高新技术应用并举 7
(三)目标及任务 7
三、水土保持科技重点研究领域 8
(一)重大基础理论 8
1、土壤侵蚀动力学机制及其过程 8
2、土壤侵蚀预测预报及评价模型研究 9
3、土壤侵蚀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机制及关键技术 9
4、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效益、环境影响评价 9
5、水土保持措施防蚀机理及适用性评价研究 10
6、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 10
7、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标准与容许土壤流失量研究 10
8、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学研究 11
9、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11
10、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及评价模型 12
(二)关键技术 12
1、水土流失区林草植被快速恢复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12
2、降雨地表径流调控与高效利用技术 12
3、水土流失区面源污染控制与环境整治技术 13
4、开发建设项目与城市水土流失防治技术 13
5、水土流失试验方法与动态监测技术 14
6、坡耕地与侵蚀沟水土综合整治技术 14
7、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14
8、水土保持数字化技术 15
9、水土保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15
四、主要土壤侵蚀区水土保持研究重点 15
(一)水力侵蚀区 16
1、东北黑土区 16
2、北方土石山区 16
3、黄土高原地区 17
4、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流域 17
5、西南岩溶区 18
6、南方红壤区 18
(二)风力侵蚀区 19
(三)冻融侵蚀区 19
五、水土保持科技发展保障措施 19
(一)深化水土保持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 19
(二)建立与完善水土保持科技政策与投入体系 20
(三)构建科研协作网络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20
(四)完善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推广体系 21
(五)加强水土保持试验示范与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21
(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 21

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人口众多,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平均每年土壤流失量50亿吨。近50年来,因水土流失损失的耕地达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约100万亩。以2000年数据分析,当年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00亿元以上,约占当年全国GDP的2.25%。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多位于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区和水源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在我国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中,水土流失涉及范围广、影响大、危害重,是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因此,水土保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七大已明确把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和水利部制定的《水利科技发展规划(2001-2010)》,组织编制了本规划纲要。

一、水土保持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现状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水土保持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基本确立了水土保持在我国科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
1、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基础理论体系。通过长期水土流失治理实践、试验研究、观察和测试,摸清了中国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土壤侵蚀分类系统,建立了以土壤侵蚀学、流域生态与管理科学、区域水土保持科学为基础的中国水土保持理论体系。
2、建立了一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样板,总结出比较完整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理论与技术体系。基本建立起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土壤侵蚀类型的水土流失防治方法、模式和技术措施,逐步形成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各项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优化配置的综合技术体系。
3、初步建立起水土流失观测与监测站网。在不同类型区建立起一些小区、小流域及流域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监测站点,开展了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等不同形态和侵蚀作用力的水土流失观测。开始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信息收集和整编能力不断提高,为水土保持科研和宏观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
4、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已颁布实施的技术标准涵盖了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竣工验收、效益计算、工程管护、监测评价、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为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5、初步构建了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与教育体系。在服务生产的过程中,水土保持科研和教育队伍不断壮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多,科研实验和观测手段不断完善。目前,全国专门从事水土保持科研或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相关科研机构达53个,水土保持科研人员4000多人。水土保持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全国设有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等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达19所,有4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水土保持专业研究生教育,现有博士点9个,硕士点34个,每年培养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二)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趋势
水土保持科学的重点是研究水土流失地区水土资源与环境演化规律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建立土壤侵蚀综合防治理论和技术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发大会和21世纪议程均将土壤侵蚀防治列为优先发展领域。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土壤侵蚀和水土资源保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分析近年来国外水土保持学科发展动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建立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强调开发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模型,扩展土壤侵蚀模型的服务功能,将模型引入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运移机理与预报研究。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先后研发了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2.0),土壤侵蚀预报的物理模型,如WEPP、EUROSEM、LISEM、GUEST、WEPS等。
2、注重研究手段革新。应用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推动水土保持的数字化研究;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开展了全球尺度的土壤侵蚀与全球变化关系研究。利用核素示踪技术和径流泥沙含量与流量在线实时自动测量等新技术,使得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过程的描述更加精细,水土保持科学逐步向精确科学发展。
3、水土保持的理念不断深化,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明显。将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江河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水土保持与提高土地生产力、区域生态修复、环境整治,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安全、地质灾害等联系起来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不但深化了水土保持的理念,开拓了水土保持的研究领域,而且提高了水土保持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
4、注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生态修复的研究。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有关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政策,并组织科研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研究。2005年在西班牙召开的第17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和第4届欧洲恢复生态学大会,标志着恢复生态学的研究重心由北美开始向世界拓展。当前生态系统修复研究最受关注的问题是生态系统健康学说,主要包括从短期到长期的时间尺度、从局部到区域空间尺度的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功能,从区域到全球胁迫下的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其目标是保护和增强区域甚至地球环境容量及恢复力,维持其生产力并保持地球环境为人类服务的功能。
5、注重流域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河流健康相结合。自上世纪80年代在欧洲和北美,人们开始反思水土流失治理与河流保护问题。人们认识到河流是系统生命的载体;不仅要关注河流的资源功能,还要关注河流的生态功能。许多国家通过制定、修改水法和环境保护法,加强河流的环境评估,以实现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合理经营及河流的服务功能。
6、注重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研究应对策略。其中,植树种草引起的土地覆被变化(碳循环变化),土壤侵蚀和泥沙搬运引起的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进而与全球生源要素(C、N、P、S)循环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等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新时期水土保持科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战略目标。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同时,我国地域广阔、生物气候与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人地矛盾突出,长期的土地不合理利用,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新的人为水土流失情况还会不断发生。我国的水土流失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保护水土资源任重道远。水土保持科技面临诸多挑战,突出的问题是:
1、我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机构和队伍不稳定,缺乏全国性组织协调机构,难以组织和协调多部门开展水土保持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高研究实效性。
2、科学研究与示范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与新时期国家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建设工程对水土保持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支撑的要求不相适应。
3、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与监测技术、监测标准尚不完善,已有的监测数据完整性与可比性差,且使用效率低、缺乏数据共享的机制,严重制约水土保持科学的发展。
4、水土保持科研、教学机构受体制与投入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的影响,造成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需求脱离,一方面大量研究成果难以转化,另一方面水土流失治理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和饮水安全为目标,全面提升我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水平,解决国家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建设中重大科技问题,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生态建设为重点,强化水土保持若干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区域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技支撑,全面推动水土保持科技发展,防止新的水土流失,逐步减缓现有水土流失强度,减少水土流失面积,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二)基本原则
1、面向实际,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从生产实践的紧迫需求出发,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结合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特别是国家重点项目,研究解决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坚持理论研究与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公益性研究与市场化开发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重点突破,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
水土保持科研领域面临着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施重点跨越,优选一批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影响重大的项目,集中力量,攻破难点。同时,依据水土保持学科发展与国家土壤侵蚀治理的需求和国家投入能力的客观实际,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引领科学研究的前沿,推动水土保持学科发展与水土保持工作。
3、兼收并蓄,集成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
根据我国土壤侵蚀的特点,研究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治理途径,特别要倡导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和消化再创新。广泛研究和应用推广水土保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水土保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内容。在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际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最新科学理论与研究成果,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科技新领域。
4、注重成效,实用技术开发与高新技术应用并举
水土保持既是一门传统行业,也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一方面注重实用性强、易接受、投入少、成本低、见效快的实用技术的开发、集成与传统工艺的改造;另一方面要跟踪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全新的技术手段,拓宽治理的途径,提高治理的速度与效益。
(三)目标及任务
目标:到2020年,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集国家、地方与企业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体系;建设一批集土壤侵蚀监测、科学研究、试验示范、人才培养、科学普及为一体,高水平的水土保持科技园区和一批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样板;在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数字水土保持、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机理研究与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理论与技术体系;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队伍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培养和凝聚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近期,经过5-10年的努力,构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与推广、监测评价两大体系和国家基础理论研究、水土保持科技协作和国家水土保持科学决策与工程设计支撑三大平台,在水土保持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主要任务是:
1、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初步建立国家土壤侵蚀评价与预报模型;
2、加强应用技术攻关,关键实用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3、开展水土保持数字化工程建设,构建水土保持决策支撑平台;
4、强化科技合作,建设水土保持科技协作平台;
5、加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水土保持科学园区与科技示范推广体系,提高科技贡献率;
6、加强技术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三、水土保持科技重点研究领域
(一)重大基础理论
1、土壤侵蚀动力学机制及其过程
应用力学与能量学经典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土壤侵蚀过程及其侵蚀力、抗蚀力的演变、能量传递与作用机制,全面揭示土壤侵蚀的过程与机制。
近期研究的重点:水力侵蚀过程与动力学机理,风力侵蚀过程与动力学机制,重力侵蚀,如滑坡、泥石流与崩岗等发生机理,人为侵蚀与特殊侵蚀过程机制。
2、土壤侵蚀预测预报及评价模型研究
用数学方法定量描述各个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侵蚀过程,最终预报土壤流失量。
近期研究的重点:土壤侵蚀因子定量评价,坡面水蚀预测预报模型,小流域分布式水蚀预测预报模型,风蚀预测预报模型,区域土壤侵蚀预测评价模型,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滑坡、泥石流预警预报模型,多尺度土壤侵蚀预测、预报及评价模型,以及各类预报模型的适用范围及效果评价。
3、土壤侵蚀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机制及关键技术
不同类型区生态系统植被退化的类型及成因,不同类型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机制和途径及近自然恢复程度。
近期研究的重点为:不同类型区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人工干预的条件和技术,不同类型区植被潜力、稳定性维持机制,不同区域植被区系与生态环境因子耦合关系,不同区域植被的生态功能评价技术、不同类型区植被建设的区域布局和不同尺度的景观格局及其对生态系统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4、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效益、环境影响评价
长时期和大范围的土壤侵蚀,以及长期开展和正在实施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环境构成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使得水土保持和土地利用活动成为侵蚀地区现代环境发展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分析揭示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对本地、异地区域环境过程和环境要素的影响,为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进一步的水土保持决策提供支持。
近期研究的重点: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对环境要素和环境过程影响的研究,水土保持效益、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与模型,土壤侵蚀与全球变化关系。
5、水土保持措施防蚀机理及适用性评价研究
我国水土保持历史悠久,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丰富多样,系统分析总结各地区水土保持措施,阐明各种措施的防蚀机理与适用区域,对指导我国生态建设,以及丰富世界水土保持措施知识库具有重要作用。
近期研究的重点:水土保持措施防蚀机理,水土保持措施适用性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
6、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
流域是相对完整的自然单元,它既是地表径流泥沙汇集输移的基本单元,也是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单元。根据流域土壤侵蚀、水土资源的时空分异规律,综合布设各种治理措施。研究小流域尺度的土壤侵蚀过程、土壤侵蚀治理过程及两者共同驱动下的生态经济系统演替过程,是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期研究的重点:小流域土壤侵蚀及其环境演化过程研究,侵蚀-治理双向驱动下小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和流域健康诊断,数字流域及其流域过程模拟。
7、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标准与容许土壤流失量研究
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已从单一维护土地生产力转向保护侵蚀区生态环境、减少非侵蚀区的损失等多目标并重。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标准与容许土壤流失量、水土流失危险性程度、土壤可改良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要求等紧密相关。
近期研究重点:影响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标准的因素及其定量计算方法,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标准分级系统与计算方法,容许土壤流失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定量计算方法等。
8、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学研究
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都是与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土保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应在研究自然科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加强水土保持与社会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文化、管理体制等人文和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近期研究重点:水土流失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经济政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水土保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同区域的人口承载力,人口、土地利用结构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9、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上游流失区土地退化,生态恶化,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更严重危害流域中下游地区生态、防洪安全。限制上游地区的一些生产经营行为与规模,保护生态,以及通过经济补偿的形式解决上游地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愈来愈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近期研究重点:水土流失区土地生态经济功能分区、评价模式,水土保持与流域防洪减灾的关系,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及其补偿机制。
10、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及评价模型
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加剧,造成灾害性天气频发,影响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结论已被科技界研究证实,并日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改变下垫面,影响全球碳循环,引起气候的变化,同时全球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区域水土流失强度与水土保持的效果。
近期研究重点:水土流失、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在联系、评价指标与标准,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造成的影响,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及其评价模型。
(二)关键技术
1、水土流失区林草植被快速恢复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针对我国目前土壤侵蚀区区域植被结构不尽合理,林草措施成活率与保存率低,植被生产力及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应加强区域植被快速建造与持续高效生产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高效、抗逆性速生林草种选育与快速繁殖技术,林草植被抗旱营造与适度开发利用技术,林草植被立体配置模式与丰产经营利用技术,特殊类型区植被的营造及更新改造与综合利用技术,不同类型区生态自我恢复的生物学基础与促进恢复技术,生物能源物种的筛选与水土保持栽培管理技术,经济与生态兼营型林、灌、草种的选育与栽培技术,小流域农林复合经营技术。
2、降雨地表径流调控与高效利用技术
水土流失是水与土两种资源的流失,“水”既是水土流失的动力,又是流失的对象。在当前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形势下,更应切实保护和高效利用水资源。要通过汇集、疏导地表径流等措施使“水”、“土”两种资源更有效地结合,提高利用率。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有:降雨——地表径流资源利用潜力分析与计算方法,降雨径流安全集蓄共性技术,降雨径流网络化利用技术,降雨地表径流高效利用的配套设备。
3、水土流失区面源污染控制与环境整治技术
水土流失是面源污染的载体,流失的水体和土壤携带的大量氮素、磷素、农药等物质,是下游河湖、水库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水土保持应与提供清洁水源和环境整治相结合,在改善当地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控制面源污染,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需要研究和开发的关键技术有:氮磷流失过程及其综合调控技术,流失养分的局域多层空间综合防治措施优化配置调控技术,水源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农村饮用水源的生态保护与生活排水处理技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技术,流域尺度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及控制技术体系,土壤侵蚀区农村生态家园规划方法及景观设计技术,土壤侵蚀区农村环境整治与山水林田路立体绿化技术。
4、开发建设项目与城市水土流失防治技术
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开发建设项目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防治的关键技术研究十分迫切。主要有:不同下垫面开发建设项目弃土弃渣土壤流失形式、流失量及危害性评价,城市土壤侵蚀特点、流失规律、危害与防治对策,开发建设项目与城市土壤侵蚀综合防治规划与景观设计,开发建设严重扰动区植被快速营造模式与技术,不同类型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治理模式与技术标准。
5、水土流失试验方法与动态监测技术
长期以来作为研究工作基础的土壤侵蚀实地试验观测和动态监测工作还比较薄弱,亟待加强。同时,监测体系刚刚建立,各地开展监测的内容、技术和方法不一,观测资料难以统一分析和对比。亟需加强的关键技术研究有:区域水土流失快速调查技术,坡面和小流域水土流失观测设施设备,沟蚀过程与流失量测验技术,风蚀测验技术,滑坡和泥石流预测方法与观测设备,冻融侵蚀监测方法,水土流失测验数据整编与数据库建设,全国水蚀区小流域划分及其数据库建设,水土保持生态项目管理数据库建设等。
6、坡耕地与侵蚀沟水土综合整治技术
坡耕地改造是改变微地貌、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是:不同类型区高标准梯田、路网、水系合理布局与建造技术,不同生态类型区坡地改造与耕作机具的研制与开发,梯地快速培肥与优化利用技术。
沟壑整治与沟道治理开发是水土保持主要措施之一。研究重点:坝系合理安全布局、设计与建造技术,沟壑综合防治开发利用技术,淤地培育与提高利用率技术,泥石流、滑坡、崩岗综合防治技术。
7、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缓坡耕地将在我国一定时期内的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大量坡耕地的存在又是我国土壤侵蚀的主要策源地,在农牧交错区、黑土区、以及土层极薄的土石山区,由于受地形和投入等因素的限制,大量坡耕地难以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及时加以改造。因而,亟需加强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保护性栽培、管理等关键技术研发。主要有:水土保持土地整治与带状种植模式技术,缓坡耕地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机具研究,不同作物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专用技术与模式,免耕、等高耕作技术。
8、水土保持数字化技术
水土保持数字化是数字地球思想及其技术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水土保持数字化”可以定义为按地理坐标对水土保持要素状况的数字化描述和处理,它借助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对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流失以及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水土保持管理等信息按照数字信号进行收集、贮存、传输、分析和应用。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水土保持数字化的技术标准,水土保持信息基础设施的构建,水土保持数据库设计与开发,业务应用服务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技术,应用信息系统开发。
9、水土保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水土保持也必须吸收相关学科和行业的发展成果,加快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研究。需研究的关键技术有:核素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过程与规律研究方面的应用,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的“3S”技术开发和应用,风沙区表土固结材料与技术,工程开挖造成的陡峭崖壁喷混植生技术,植生袋技术,坡面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保湿剂使用技术等。
四、主要土壤侵蚀区水土保持研究重点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区域差异显著,土壤侵蚀类型与成因复杂。根据不同类型区地貌特征、生物气候及其土壤侵蚀特点,将我国主要土壤侵蚀区划分为水力侵蚀区、风力侵蚀区及冻融侵蚀区三大类型区。其中,水力侵蚀区又续分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流域、西南岩溶区和南方红壤区六个亚区。针对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的区域特点、国家决策所关注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大战略问题,以及各区水土保持生产实践中亟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其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区的研究方向和任务,为区域水土保持服务(前文已论述的重大共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本节不重复赘述)。
(一)水力侵蚀区
1、东北黑土区
该区涉及松花江、辽河两大流域。区内地形多为漫岗长坡,在顺坡耕作情况下,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壤侵蚀主要来源于缓坡、长坡耕地水蚀及冻融诱发的重力侵蚀。
研究方向与任务:东北黑土资源退化规律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与预警,冻融作用对黑土土壤侵蚀的影响,黑土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侵蚀危险度评价,东北黑土土壤侵蚀综合治理与黑土地生态系统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示范。
2、北方土石山区
该区涉及海河、淮河两大流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的太行山、沂蒙山、桐柏山、大别山、伏牛山等地。区内降雨集中,大部分地区土层浅薄,岩石大面积裸露,山丘区一半以上耕地土层厚度在50cm以下,水土流失对土地生产力破坏极大。水土流失作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加剧了水源污染,对下游地区饮水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研究方向与任务:河流上游水土保持对下游水资源供给的影响,生态补偿区土地资源生态经济功能定位与土壤侵蚀综合防治技术与标准研究,北方土石山区坡耕地改造与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模式,优质水土保持经济林果品种培育及水土保持栽培技术,生态家园、清洁小流域规划设计与水土保持型生态旅游建设关键技术与模式研究。
3、黄土高原地区
该区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区内土层深厚疏松、沟壑纵横、气候干旱、植被稀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加之水土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壤侵蚀强度之大、流失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研究方向与任务: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机制及途径,生态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恢复技术与模式,坡地整治与坝系优化建设技术,水沙调控与淤地坝等工程的科学布局及建设技术,晋陕蒙粗沙多沙区不同尺度区域水土流失分布或数值模型技术,能源重化工区土壤侵蚀治理与环境演变,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与粮食安全、经济持续发展模式与战略。
4、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流域
该区主要涉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和湖北等省(区、市)。区内地质构造复杂而活跃,山高坡陡,人口密集,降雨集中,坡耕地比重大,水土流失严重。同时,区内水土流失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
研究方向与任务:水沙环境与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长江侵蚀泥沙定量评估,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预警及防治技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山地灾害及面源污染监测,移民和城镇化过程中新增土壤侵蚀综合防治技术,坡地整治与沟壑塘坝优化建设技术,林草植被快速恢复与保持水土营造技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云、贵高原干热河谷生态系统修复,农村能源开发新途径和相关政策。
5、西南岩溶区
该区以贵州高原为中心,包括广西西北部、云南东部和四川、重庆、湖南的部分地区。区内土层瘠薄,降雨强度大,陡坡耕种普遍,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水土流失剧烈的地区土层消失殆尽,土地石漠化极为严重。该区坡耕地综合整治,遏制水土流失的任务极为艰巨。
研究方向与任务:岩溶地区的土壤侵蚀过程、机理及其预测预报模型,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与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关键技术,岩溶地质背景生态修复物种选育与干预途径,岩溶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和复合农林业经营技术,适宜于岩溶发育规律和水文网结构的水土调控和地下水开发工艺与技术标准,不同岩溶土壤的改良与快速培肥技术,不同岩溶流域农业和林业发展模式与种植品种,岩溶流域的人口承载力与生态移民的规模及相关政策。
6、南方红壤区
该区主要是指我国东南部地区,涉及广东、福建、海南、湖南、浙江、江西以及鄂东南和皖南地区。区内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一是岩层高度风化后,风化壳深厚,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产生崩岗侵蚀;二是近年来荒坡地林产品开发强度大,引发严重人为水土流失;三是该区不少人工林为单一树种的纯林,林下缺少灌木或草本植被覆盖,土壤表面裸露,保持水土能力很弱。
研究方向与任务:水土流失与污染物的迁移、扩散的关系及预测、预报模型与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复合农林业经营技术,崩岗的治理开发,纯林林分改造与林下流失防控技术,城市水土保持关键技术,开发建设引起的人为土壤侵蚀防治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
(二)风力侵蚀区
本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和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辽宁、河北等省的部分地方。区内土地过度开垦和草场超载放牧,植被覆盖度低,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交替发生,生态十分脆弱。
研究方向与任务:风蚀产沙机理与运移规律,风蚀与水蚀交错区交互作用内在机理研究和水土保持措施研究,风沙草原区土地退化机理与土地利用模式、承载力及其预警体系,保护性耕作与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农牧交错区风沙源控制综合防治技术,荒漠及绿洲植被生态演变及恢复技术,草原鼠害综合防治、草库仑建设与牧业制度改革技术与途径,沙地表土固结技术等。
(三)冻融侵蚀区
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青藏高原、新疆天山、东北大小兴安岭等高寒地区。区内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以自然侵蚀为主。
研究方向与任务:冻融区的发展趋势,冻土扰动影响及防控,植被移植与恢复,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冻融侵蚀区水土流失对策措施研究。
五、水土保持科技发展保障措施
(一)深化水土保持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宏观指导,推进国家级水土保持研究院(所、校)现代科技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管理协调,积极稳妥地推进水土保持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宏观指导与调控,健全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决策机制,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统筹协调,切实整合科技资源,进一步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于服务国家公益性基础研究的水土保持研究院(所、校)要加强科研能力建设,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现代科技管理体制。
积极推进地方和流域科研机构的改革。具备市场应对能力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机构,要向企业化转制或转制为科技服务机构;对承担区域基础研究和监测的机构,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要拓宽工作领域,面向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技术推广和技术咨询、工程监理等服务。
(二)建立与完善水土保持科技政策与投入体系
加大对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建立推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先进适用技术的新机制,在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项目中列专项经费用于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实用技术推广,重点支持工程建设中急待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研究。
通过政策引导,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引导和调动地方、企业投入水土保持公益性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三)构建科研协作网络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水土保持科技协作网。以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水土保持工程科技含量和加快生态环境建设速度为目标,制定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协作规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围绕重大科技问题联合攻关、协同作战。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多部门协作,建立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将土壤侵蚀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设施和仪器装备、科学数据与信息、自然科技资源等组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
建立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制定各类科技资源的标准规范,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科技条件资源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
(四)完善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推广体系
教学、科研和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面向生产实践,建立面向基层的技术服务和科技推广体系,确保推广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培训,采取户外教室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措施,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不断总结和大力推广新的实用技术。
(五)加强水土保持试验示范与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建立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工程,通过试区示范、推广、扩散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土壤侵蚀综合治理与开发,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的科技贡献率。编辑出版水土保持科普读物,建立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
(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
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造就一批由初、中、高各层次组成的,比例适合、数量适中、专业配套的水土保持科研队伍。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水土保持高级专家。
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鼓励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确保水土保持科技队伍后继有人。